佛家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大智慧总是藏在细微的事物之中,这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比如酷6网创始人、中欧商学院教授李善友的新书《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20多个章节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剖析得淋漓尽致,各大排行榜争相力荐。颠覆式创新的大智慧,在这小小的书中一一可循。从本周起,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将在每周二推出新栏目《一页一菩提》,分章节剧透《颠覆式创新》的精彩内容,带你领略颠覆式创新的极致魅力。扫扫文末的二维码即可观看本章视频,有善友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每周二不见不散哦~
文/李善友
希望今天的课是理性流淌的 12 个小时。我不希望各位听完课回去之后,说你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你被李教授打鸡血了。这不是我想要的。
颠覆式创新,也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它也未必适用于所有场景, 我也希望各位能够怀着一个质疑的态度来听今天的课。所有我讲的,如果你能理解,其实我是在做一道大的证明题,有一套研究逻辑,不是打鸡血,也不是忽悠。
我讲的是思维而非现象。见识比知识重要。我希望跟大家交流的是见识, 而不是知识。那么,什么叫见识?什么叫知识? 我尝试用我的方式来给大家解释。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哥德尔第一定律,它这样讲:任何一个体系,它必是内部和外部自洽的才能有效运行。但是任何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体系一定有它的边界,底下一定有一个大漏洞。如果过了边界,这套体系一定是失效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知的世界里,往往认为这就是全部。其实如果打开我们的边界,我们会发现已知世界只是一点点,未知世界是遥不可及的。而打开这个边界的可能性存在于能否发现原有体系的漏洞。
在农业时代,大概有上千年的时间,所有人都笃信“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托勒密甚至为“地心说”提出了一个极为周密的数学模型。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受这一认知的影响。
到了哥白尼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太阳才是宇宙中心,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正是由于哥白尼这样一个发现,才使全世界进入到科学时代,并引来了之后的工业革命。可以说, 哥白尼是科学时代的第一个奠基者,就因为他提出了“日心说”。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证明了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系统都是有边界的。
哥白尼之后有了牛顿。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所有人都认为牛顿简直是第二上帝。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验证了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居然发现连日月星辰的运转也遵循万有引力定律。
后来天文学上发生了一件事,人们发现,按照牛顿的定律去计算天王星的运转轨迹,居然与天王星的实际运转轨迹有偏差。当行星的运转跟牛顿的定律发生矛盾的时候,全世界几乎所有一流的科学家不但没有怀疑牛顿的定律,反而说行星转错了。他们认为一定是有另外一颗巨大的行星存在,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转。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直在按照牛顿的定律去计算这个未知的天体。他们计算出这颗行星的质量有多大,它离天王星有多远,甚至把它的运行轨迹都计算出来了。最后,科学家到天文站, 按照计算的轨迹去找,结果真的发现了海王星。海王星也是第一颗根据计算发现的新行星。你可以看到牛顿的影响有多大,牛顿的科学多么的伟大,那么,是否牛顿的科学就没有边界了呢?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忽然出现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先后发现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并发现牛顿的定律存在无法解释的区域。经典物理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遵循的是量子力学,而不是牛顿力学。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场弯曲理论完全推翻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论。
任何一个逻辑内部自洽的体系必然是不完全的。原有体系之内的为知识,体系边界之外的为见识,见识比知识重要。能够在知识里面有所发现的,往往是科学家;能够在见识方面有所建树的,基本上是思想家。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是科学家,实际上他们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哥白尼在托勒密原有宇宙模型中发现了逻辑破绽,于是他换了一个模型。新的模型弥补了原有模型的漏洞,所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同样,牛顿、爱因斯坦也都是这样,他们代表了各自时代的开端。
1687 年,牛顿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1776 年,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尽管牛顿在写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会出现蒸汽机,但他的力学和热学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在此之后的 1912 年, 泰勒写了一篇文章,又掀起了科学管理的先河。因此,工业时代和科学管理全都是在牛顿思想的引导之下开始的。
正如我的老师王东岳所说: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上的。这句话多么深刻。
我们把视野从科学转向文明史。
中国有两三千年的时间都处于农业文明时期,我们是那个文明的领导者。但是自 1864 年以来,与其说中国落后于西方,还不如说中国所代表的农业文明落后于西方所代表的工商业文明。今天统领这个时代的是工商业文明,我们都在用工商管理的方法来运营我们的企业,工商管理俨然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学说。然而,这个学说难道没有边界吗?这个学说难道永远是正确的吗?
伟大如牛顿者,他的学说也有边界。如果我的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工商管理一定也有它的边界。这个边界是什么呢?可能是互联网文明,或者后工业文明, 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它肯定是存在的。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立意就是探索工商管理的边界。我们有两个办法来探索工商管理的边界:
- 第一,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绝对不要只是去寻找这个时代的主流,否则你的视野是被主流所笼罩着的。必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才有可能突破我们的固有视线,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对于任何异端,对于任何不寻常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饱含激情地充满好奇心。这个时代的异端可能是苹果,可能是特斯拉,可能是小米。大家思考一下, 这三个公司有没有成为商学院讨论的经典案例?没有!经典管理理论在这三个公司上成立吗?不成立!这三个公司是这个时代的异端,是在正统的商学院里不愿意讲的,经典学说认为它们仅仅是例外,不是主流。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关心时代变迁的人来讲, 异类往往代表未来,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找到来自迷茫未来世界的一滴露水。
- 第二,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我的老师王东岳说:"必须把具体事物放在总背景结构中去处理。思想背景的高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肯定不同。"如果你的思想境界只是在现象层面,对现象层面的问题纠缠不休,是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必须讨论它所在的一个大的背景结构。如果说寻找异端,举出一两个例子,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 还不足以证明新时代的到来。那么,我们需要证明这个时代的背景结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如果今天你依然用工商管理的背景来看待互联网时代的具体问题,这和"刻舟求剑"有什么区别?突破自己所在的时代背景,这件事情非常之难,迄今为止还没有太多人去做,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探索,这就叫见识,而不是知识。
(扫以下二维码观看本章课程视频,下周二《一页一菩提》将推出《打补丁是知识,换操作系统是见识》,敬请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