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一土教育破解中国基础教育困境的办法

受社会性焦虑的影响,中国的基础教育目前也陷入到了全员焦虑的怪圈当中。学校里的主题仍然是竞争和淘汰,但是教的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大多数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多数教育者缺乏幸福感,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不愿意踏足教育行业。人才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基础教育远离社会先进认知,成为社会孤岛,被迫采取高管控的教育体系,加重了焦虑感。为什么基础教育会陷入到这样的怪圈之中?什么才应该是教育的发心?一所叫一土教育的私立学校尝试从第一性原理来探讨教育的核心,并从理念到实践来尝试解决中国教育困局。

一土教育,创立于2016年,从最初的31个学生、5位老师,成长为目前在校学生400+、全职老师100+、家长成长社区5000+的现象级创新教育机构。2018年,一土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学校实验研究课题;2019年,成为入选哥伦比亚大学SD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可持续发展)Global School的中国学校;2020年11月,获得“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颁发的“亚洲教育创新奖”。

一土为什么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家长、教育部和国外名牌大学的多重认可?它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在基础教育的三个大的关键元素——教学体系、师资建设和家校关系,一土都有哪些创新?混沌大学上周六请到了一土学校联合创始人、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李一诺,为这个问题做出了详尽分享。

一土对教育现状的认识

中国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中的焦虑也难免被带进本该宁静的学校,将这里变成了只知优胜劣汰、而忽视学生情感的竞技场。但是这样淘汰、竞争类型的教育,却导致了问题重重:

  1. 全民焦虑,学生毕业即失业
  2. 教育参与者幸福感低,导致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教育行业
  3. 学校与社会脱节,状如孤岛。基础教育远离社会先进认知,被迫选择高管控的教育体系。
  4. 教育不公平普遍存在

为什么中国教育的各个参与方,从学生、到教师、到家长都不满现状?李一诺对此给出了四个观点:

  1. 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是看不见的层面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不见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看不见的。当我们的关系出现扭曲,当我们的情感不是幸福的,而是痛苦的时候,那它就出现了底层的问题。
  2. 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集中的折射,因此只靠教育界本身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改变。一定要从全社会的视角,看到整体,才有可能真正带来对教育不同的思考。
  3. 教育是有公共属性的。做教育其实就是做社会,要有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心,要看到教育之外的社会。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4. 现在的教育的主旨仍然是竞争和淘汰,而不是成全。而这样的淘汰带来的这样的恶性竞争,其实是教育里面各种关系错位和情感痛苦的根源。

一土的缘起和底层思路

2016年前后,李一诺因三件事,而最终与教育结缘。首先虽然洞察到中国教育的问题,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一个人能做什么?李一诺说,如果我们反思社会是怎么进步的,我们会发现当遇到大的体系问题的时候,其实合适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去颠覆一个现有的体系,而是去尝试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小的生态和小的体系作为开始,这就是她创办一土的思路。

同时,李一诺的大儿子5岁了,在美国要准备上学前班和小学。当时在美国有一个很受人瞩目的创新学校叫做可汗实验学校。前一年李一诺刚刚见到了这所学校的创始人Salman Khan,了解到了这所学校的创办思路,觉得非常的振奋,把儿子也送入了这所学校。

2016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李一诺从加州回到北京,同年开办“一土学校”,并要将这里变成一所“成全式的教育社区”。

什么是“成全式的教育社区”?教育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吗?如果不是,一个好的教育社区又应该有哪些核心?李一诺说,它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人。看见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儿童,也包括里面的成人。人和人之间不是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才能。只有每个人都真实、全面地成长,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从淘汰到成全的改变。

因此,李一诺想用一种成全的方式,去构建一个有关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社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学校以学业为主。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李一诺认为,学习好的前提是自信,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我能行,我有足够的智慧,就能做好这件事。那么自信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是安全感。李一诺认为,安全感其实才是真正的学习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为儿童构建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李一诺认为要具备这些要素:

  • 真实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很多人认为自己给孩子的一面是真实的,其实不然。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未来,但是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最正常的反应就是害怕,并因此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所以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去真实地面对自己,明白这种焦虑其实不是真正地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去抚慰自己内心的恐惧,这种真实是很多好的教育开始的一个重要前提。
  • 亲密,在真正好的关系中大家是亲密的,我们可以直接说很多不愿与外人分享的话,这时候你才有安全感。
  • 平等。我们经常讲平等,但实际上在学校教育里面做到平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作为成人,你有对于儿童的无限权威,你说什么孩子就只能听。真正能够做到平等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需要我们成人放下自己对儿童的权威感,真正能够蹲下身来。
  • 安静。因为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生活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噪音、焦虑。但这样的一种状态,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有害的。这个安静并不是指声音上的安静。真正好的学校里孩子是非常吵闹的,但那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吵闹,也是一种内心的安静。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教师主导到学习共同体

在李一诺提出的三个中心中,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是一土学校的核心。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变,从以成人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呢?孩子和老师可以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孩子和孩子之间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为什么用这种教育方式效果很好?那我们要先问,学习的过程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李一诺认为,每一段学习,都像海螺的圈一样,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不断循环。首先是自我认知;然后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接下来可以沟通协作,知道如何跟别人合作;继而我们去追求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好;第五步叫做敢想敢做,就是你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最终是让我们去认知这个世界,去推动世界变得更好。

学习为什么是个海螺的形状呢,就是在敢想敢做之后,你又开始认知自我了,其实教育都有双重指向,一方面是向内指向自我,一方面是向外指向认知我们的社会和世界。

一土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其实正是通过人与人的交互,使人才能够不断地成长,这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好教育需要教师有幸福感

2016年搜狐做过一个调研,结果有至少一半的老师表示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着做教师,而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很高的老师,只有不到10%。

为什么现在的教师缺乏幸福感?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角色定位很模糊,对未来的成长很迷茫。因此让老师有幸福感的关键在于对他们的职业赋能。

李一诺认为一个老师有5种角色:

  • 学习导师
  • 人生教练
  • 倾听者
  • 合作的伙伴
  • 环境构建者

李一诺希望,一个老师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上述的每种角色也有不同的比重。比方说最开始的时候做学习导师,然后随着老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的角色转到做人生教练。虽然成长的途径不是固定的,但是她支持年轻的老师们从相对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不断地扩展能力的范围和深度。

运营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家长成长和社会联结是教育应有之义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为学校与社会是割裂的。为什么现在家长与学校的关系紧张如医患关系?因为学校头疼家长提意见,恨不得把大门一关,把家长挡在学校外面。但这只是逃避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学生在学校受完了教育最终要走入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个环环相扣的齿轮。学生、教师、家长都是教育这个大生态中的组成部分。

一土又是如何构建同家长的关系的呢?李一诺说,通过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

在很多中国的亲子关系中,家长把孩子视为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工具。在这种视角下,如果孩子不好,父母就没有价值。我们把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到了孩子的表现上。

为什么我们认为只有孩子好,我才有价值?那是因为我对自己的价值不够接纳,我认为我不够好。我们这一代或者这两代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总觉得你不够好,总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好。你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导致对自我的不接纳。有了孩子之后,你又会想用孩子去弥补自己的不好。其实这是一种外化,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关心自己、接纳自己。所有这些外求都只会带来痛苦,对孩子也痛苦,对你也痛苦。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让自己从孩子的成长中也获得成长。当你把这些问题真的看透的时候,最后其实是作为成人,我们自己内在的那个孩子,并没有得到认可,所以我们才不断地有各种方式,去面对自己内心的不接纳。

因此一土要赋能家长,让家长做最好的自己。一土为家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共学课堂,有Workshop的活动,也请教育界的专家来跟大家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每一个人都能在一个能够真实面对自己的场里面,呈现出特别真实和美好的状态。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教育的核心理念叫做为可持续发展而教育。我们想一下教育最终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眼前,看到我们要考试、要就业、要有工作、要挣钱,最终我们也不用仰望星空,就往前看一点就好了。然后呢?我们需要有一些更宏观的视角,在这样的视角上,我们应该是为整个地球,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资中筠曾说,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多少年来的发展,其实只有两个词贯穿它的主线,一个是发展,一个是平等。这两个事情大家都认同,但它怎么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实际上它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系的,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和平等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要有这样的一种视角,才能真正跟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融合和交织。

如果理解做教育就是做社会,那么核心的工作是启蒙。对教育,大部分成人的状态是在看似忙碌的梦游,所以启蒙的对象不是儿童,是梦游的成人,包括家长和所有参与和相关的成人。

快来《一土:回归本质的教育探索》这堂课中对一土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探究竟,并加入混沌同学的火热讨论吧。

常见问题

一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成全式的教育社区”,其核心是“人”,即看见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儿童,也包括成人(教师、家长)。教育的目标是从淘汰竞争转变为成全每个人,实现真实、全面的成长。

一土学校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一土学校将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被视为一个海螺状的循环过程,包括自我认知、学会学习、沟通协作、追求美好、敢想敢做五个方面,通过人与人的交互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一土学校如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一土学校通过为教师职业赋能来提升幸福感。李一诺认为教师有五种角色:学习导师、人生教练、倾听者、合作伙伴、环境构建者。学校支持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发展这些角色,从相对容易的领域入手,逐步扩展能力范围和深度。

一土学校如何处理家校关系?

一土学校通过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来处理家校关系。学校认识到家长对自我价值的不接纳常常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通过共学课堂、Workshop活动、专家分享等方式赋能家长,帮助家长接纳自我,做最好的自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

一土教育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基石是什么?

一土教育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基石是安全感。安全感的前提是构建一个具备真实、亲密、平等、安静(指内心的安静)四大要素的环境。学生只有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才能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学习。

一土教育如何看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土教育认为教育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折射,因此只靠教育界本身无法推动根本改变。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做教育其实就是做社会,需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心,并着眼于为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主线(发展与平等)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