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是否具备公民价值才是认知盈余的根本价值?
克莱·舍基:我会说不,英语概念里面的公民价值是比较政治的提法,其实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在一个大的群体里提供价值,但其实他已经在这么做了。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维基百科,有很多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自己其实可能并不这么觉得,但是个人的贡献都为群体产生价值。我们看到一条长长的尾巴,有三分之二的用户只贡献了一次,他们并不是特别积极,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这些人不能说他们具备了我所谓的公民的价值,但是他所做的贡献仍然是存在的,仍然是重要的。所以对于大的项目来说,要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全身心提供公民价值,这是重要的。人们有不同的动机,有的人愿意做这个事,是因为他想要展现自己的才能,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强迫症,他看不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我们不希望每个人都以提供公民价值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很多人的参与,这样才能够有最大的贡献。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外在动机驱逐内在动机的特质,是不是象征着认知盈余只有在不要钱的模式才会成功?
克莱·舍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不能够给人们酬劳,因为一旦给人们酬劳他就会把这个当做工作来做,他的心态就会变了,万一哪天你不再给他们酬劳,这种盈余可能就结束了。但是可以用不同的手段,不给钱,可以给一些别的好玩的东西,当做奖品,你搞成是一个挑战赛,让赢的人可以有这个奖金。晋江文学网就是这个的例子,有很多人在上面写文章,写得精彩的大家给他送小红花,小红花就是奖励,远处看感觉晋江就是商业交易,近看就是赠礼,因为我欣赏你所以送你小红花,赠礼的性质越强,给人的激励越好。好比我到你家里,你给我烧好菜,我就要给你100块钱感谢,当然就不一样。我的意思不是说你不应该支付酬劳,而是你不能支付酬劳,你越把他们当员工支付酬劳,他们越会表现得像员工,所以就回到了原来的组织工作模式中,就不再是我们讲的认知盈余了。哪怕这里面有一些金钱的交易,但是也要像我们刚刚所讲的,把它支付的意味淡一些,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组织力量只存在有组织体系,与其说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不如说自组织的组织力量。在这点上教授怎么看?
克莱·舍基:英语当中组织是非常不一样的概念。一个组织是指被组织被协调的一种状态,也指有一个正规机制的实体。如果你上You Tube,会看到用户的推荐,但是You Tube的员工不会给你做推荐,只是用户之间自我的组织行为,现在我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自组织。因为有太多的技术,太多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我们就可以在极大的人群中准确的调出你觉得只有原先组织里面才能够提供的组织力量和价值。我在纽约大学上班,我还是有组织的,也有很多人原来是有组织的,只是组织现在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除了组织以外还有很多可以组织的方式,所以说我们对于现在的组织,也就是实体组织而言,我们需要有伟大的适应能力,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组织,可以协调的方式存在。如果能够适应好的话,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很多的价值,是原来只有在组织里面能获得的价值。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现在微信是最主要的社交工具,但是存在着信息过剩过乱的问题,下一个替代微信的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或者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工具,让人人实现认知盈余最大化?
克莱·舍基:其实并不是一个使用它的问题,最大化就是当世界上最多数量的人有最多的机会,把他们空闲的时间用于这方面的时候,就能实现认知盈余的最大化。这样的表达法其实不是一个集中式的概念,有更多变量的概念,这样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如果大家看一下网上这些社区如何进行自我协调,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之前认为我是唯一的一个成年了还愿意玩乐高的人,没想到其他人和我有同样的爱好。"这是心理上的认知,用这些网站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在自己物理社区中有哪些人也会做编辑的事情。我们将会看到认知盈余不再是可预测的,相反认知盈余带给我们的意外,有的时候是惊喜。人们有很多兴趣,包括看电影大片,听音乐,但是人们也有差异化非常大的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是跟踪这种大众文化,比如说在日本还有港台的这些流行音乐,你相信没有文化的可预测性,因为人们所从事的兴趣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的。再回到微信的问题,有什么能够成为下一个代替微信的工具,微信确实有信息过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微信所独有的,我希望的平台是每一个用户不会制造任何的信息过剩,这是我理想的平台。但是这种信息过剩一直以来,是自从我们有了数字化网络以后就随之而来的问题。有一些信息是我们一辈子都消化不勒,所以我们关心如何进行信息过滤,而不是解决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影响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如果这样考虑问题,微信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微信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微信的人不断生成新的内容通过微信发布,这样的话微信上的信息就过剩了。对于非常受欢迎的网站来说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说有新的工具代替微信,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是某个网站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于人们希望听到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工作伙伴更多的信息,所以说想通过找一个工具代替微信从而避免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您三次提到小米,小米自己解决了50分,用互联网采纳用户意见完善了另外50分,但是乔布斯是不跟用户交流的,主张让天才做出完美的产品,做到了120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克莱·舍基:苹果并不是不跟用户交流的,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有一些传统的工具,比如说像焦点小组,我们在市场调研中总是会用到焦点小组,不是因为苹果不关心用户怎么想的,而是他觉得焦点小组的形式没有什么价值。我觉得小米和平过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而且这两种模式中各有各神秘的色彩,也有传说的部分和事实的部分。我们总说苹果是闭环的设计,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们并不是只依靠自己的天才,这也是我们总是觉得这是乔布斯做的事情,但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小米一开始就是做中国的苹果,样样都要效仿乔布斯,小米4跟苹果很像,但是小米3和苹果手机并不是很像,所以我觉得小米虽然从一开始就说了它非常注重用户体验,而且聚焦于投100个用户测试他们的界面和操作系统,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设计。这两个公司都是把应用商店Appstore进行了个性化设置,这样用户就可以拥有他自己喜欢的手机,里面都是他喜欢的音乐,可以让普通的用户高度个性化他们的手机,可以说没有两个人的手机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哪怕是苹果,不可能设计一个针对这么高度个性化的设计体系,两家都要靠生态系统。小米的生态系统就是一天到晚在研究,苹果就有一些看不清楚。所以我觉得小米实际上依靠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另外一方面苹果也是听用户的评价,并非不听。小米先做软件,再做硬件,先做服务,再做制造,我觉得这是非常天才的,这个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里面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也给全世界做了一个示范。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公司叫魅族,他刚刚获得阿里巴巴比较大的投资,他们很显然抄的不是苹果,而是在抄袭小米。当你把苹果这样一个35年历史的跟小米对比,小米只有5年的历史,所以苹果5年做不到现在小米这样的境界。有人说可以像乔布斯这样做,或者像雷军这样做,如果要我选择,我会选择小米的模式开始做我的业务,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业务模式就现在来说更加符合我们的理念。在苹果之前并没有公司叫苹果,但是问题是小米之前有苹果公司,所以青出于蓝胜于蓝。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乃至思考方式,让我们更依赖信息,而不是自己的记忆力和分析力。这种支离破碎的使用时间方式杀死未来精英,让整个世界越来越平庸吗?
克莱·舍基:看GPS也免不了开错路,的确也存在的,但是你会愿意丧失GPS的发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你讲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讲到我们依赖于信息,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如果能善用这两种工具,我觉得整个世界并不会变得越来越平庸。我们的确有大量的信息存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今天早上有一个学员提到高中生怎么对付的问题,作为老师你不能说同学们坐好,现在由我讲道理,因为现在同学们也有各种各样可以获取事实的方法,所以老师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思考。每一种感觉的延伸都是合理的,如果我们用地图作为自己地理分析能力的延伸,这个地图就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现在世界上的信息显然是超过我们人类大脑的记忆储存的能力,但是你不用恐慌,我们有外部的存储空间和容量,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放弃自己的记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有一种思考,能够有一种剖析,我觉得我们的世界就不会变得平庸,所以要积极思考,怎么样应用这些工具,用的方法既能够接触到事实,人脑实际上是一种结合体,既能够结合外部的信息和事实,同样又能够加上主观的分析。有一位学者去年出了一本书,分析了人工智能的问题,一次一次发现有很多地方电脑都比人聪明,都想得比人好,但是最好的是人和电脑一起来工作,所以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混合中心状态,也就是说人也工作,电脑也工作,大家一起配合,这样子通过电脑大量捕捉关键的信息,这比纯粹靠人工智能高效,我们应该怀着这样的宗旨,不是说有这些工具在手上就可以停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