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名 | 听不懂音乐其实是一种误区

听过周教授课的人说,完全刷新对音乐的认知,非常震撼。

我认为,听不懂音乐其实是一种误区。

大家享受音乐,说明音乐已经深深打动你,你已经在非常深度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在音乐当中用文学、美术的方式解说音乐。这就好像吃肉的时候,你不用想红烧肉表现了什么思想,品尝红酒时,不必想红葡萄酒有什么深刻哲理——这是味觉艺术。而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当中首先感觉到的是纯听觉的美。

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解说音乐,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我把这种观点翻译成我的口号,叫"音乐何需懂"。

"联觉"反应机制使得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超越了语言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其实就是一些声音的组合。声音的组合对于人的耳朵,对人的知觉就是一个听觉刺激,但是,人们产生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反应。

从美学基本原理上说,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情绪的艺术。

有时候人们对音乐的反应具有高度共识,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反应机制:联觉(Synaesthesia),这是音乐印象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

几百年来联觉研究一直都有,今天我们把它进一步深化。正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当中存在"联觉"的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产生形象、哲理、情感等等听觉之外的感觉。

任何一个声音可以细分为五个纬度:高低(音高)、强弱(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和紧张度。

高音像巧克力,低音像薄荷糖

举一个例子。这里有一块巧克力,一个薄荷糖,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你们觉得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是的,高音像巧克力,低音像薄荷糖。还有更多的例子:这么多的感觉,味觉、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一种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联觉现象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作曲家可以利用联觉,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表现意图。

声音的高低,对应着人的视觉、情绪、空间知觉、对物体质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反应等。

用强音表现更强的情绪

声音的强弱,强音给人感觉大,弱音则小。强音动得厉害,弱音安静;强音近,弱音小;强音有力,弱音无力。无论情绪快乐还是悲伤,强音都对应更强的情绪幅度,弱音对应更小的情绪幅度。

用长音表现伟大和温柔

声音的长短则直接和空间直觉挂钩。运动当中的快和慢,空间延展当中的短和长,都和声音长短之间有对应关系。比如说一个人伟大。伟大一定要用慢音来表现。如果想写伟人必须慢速度,因为慢和大相关。

这是起音速度的概念。实际上,一个声音从静止状态,比如钢琴,锤子打到弦上以后,钢琴开始运动,达到最大振幅的时候开始衰减,我们看到就是这样状态。锤子打完以后,开始震动,打到最后振幅开始衰减。但是注意,从开始振动到最大振幅要有一个时间。短的音头特别猛的,给人的感觉是厉害;而长音给人的感觉则是温柔。这个线条,其实叫做时间强度变化率,只不过用音头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用起音快慢来调节音乐的硬朗

起音速度就和我们触觉当中硬和软相关。仔细分析起来什么叫硬度?从开始接触这个平面,达到最大压强,时间短。什么叫软?从开始接触到最大压强,时间长。从开始表达到最后结果,时间长表现态度温和;时间短表现态度强硬。所谓"态度生硬"也是这个意思。其实表达的内容有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效果却不同。

有一首《好汉歌》,如果你要好汉的硬朗,威猛,音就得短,声音一长就不行了。道理非常简单,实际上我们可以调整长短来调节音乐硬朗的程度。

用紧张度表现情绪的张弛

紧张度。我找一个阿姨做实验,她不识字,是文盲,在她的脑子里面甚至没有和谐和紧张这两个词。我给她听两段音乐,她会说后一段比较凶,她用了一个联觉词——比较凶。第一段音不那么凶,这正好是我想要的结果。声音的紧张与和谐,和人的情绪紧张、松驰,颜色的混杂和单纯,凶和善,锐和钝、空间的局促和开阔都会产生这样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中,两个音一模一样最和谐,其次的和谐是四度和五度,四度五度最和谐,最不和谐是半音,do、xi、mi、fa,只要出现这几个字特别紧张。

音乐的紧张感是和音长的和谐不和谐有直接关系。

掌握规律以后就可以让音乐向某一个方向拥有它可控制的表现力

在联觉对应关系搞清楚了以后,音乐为什么能够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这个原因变得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从欣赏角度来讲。从创作角度来讲,要想表现什么东西,你就要用这个联觉的对应关系规律来安排和组织音乐。对于演奏者来讲,要想让音乐有什么样的感觉,唤起听众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和形象的反应,你也得用这样的对应关系。

于是乎,联觉就成了音乐音响和各种各样的表现东西之间一种联系的中间环节。我们掌握中间环节规律以后,就可以让音乐向某一个方向拥有它可控制的表现力。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同学哄她小女儿睡觉,她女儿8个月了,同学给她唱《小白菜》,哄她睡觉。"小白菜啊,地里黄啊……"小孩儿怎么了?给孩子唱哭了。话还不会说,音乐就听懂了。所以,我们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为什么音乐可以超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历史,能够使人产生相同的反映呢?就在于联觉是人本能的反映。

你看文献的时候很有意思,中国古代的乐技,在描写什么样的声音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时,和我们现在的感受是一样的。印度人、英国人、外国人形容声音的时候,也和我们中国人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这种联觉是在人的层面上,神经层面上的一种共同反映。这和一个锥子扎在胳膊上,你觉得疼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联觉也向我们表明了人类审美的共性,以及有可能存在审美共性规律的研究线索。

联觉不仅仅在音乐当中很重要,其实纵观整个艺术的领域都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绘画艺术也具有情感的特征。

不仅如此,联觉在日常生活中还极端重要。很多家庭装修用特别白的光,你就会感觉这家比较冷。其实无论是白色还是黄色,光仅仅是色调,但是它和情绪相关,和温度感相关。

联觉,应该说在实践层面上找到了它对应关系的规律。希望我们的脑神经科学家,未来在神经心理学层面上揭示这个能够打开艺术奥秘密码的钥匙。

本文经知识分子(微信ID:the-intellectual)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周海宏教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

他的这堂课将分两大部分:

一、音乐何须懂——四大音乐美学原理: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
  2. 音乐的理解是高度主观的、多解的,模糊和不确定的。
  3. 联觉是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
  4. 音乐是幸福人生的精神必需品。

二、艺术有啥用?——艺术的本质功能与不可或缺的意义。

  1. 艺术与感性素质的关系。
  2. 感性素质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3. 感性素质与商业成功、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四月的"美学创新"模块,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朱青生、日本著名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黑川雅之,以及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将相继登上研习社的讲台,从音乐、哲学、设计以及艺术四个维度,为社员介绍美学原理、美的机制,审美体验对个人以及商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

为什么说听不懂音乐是一种误区?

周海宏教授认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其价值在于纯听觉的美。人们能轻易感受到莫扎特的欢快、肖邦的忧伤,或从音乐中辨别出特定形象与情绪,这说明音乐已经打动了听众,无需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强行‘听懂’。

什么是音乐中的‘联觉’?

联觉是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心理反应机制,是声音艺术产生形象、哲理、情感等听觉外感觉的中介环节。例如,高音像巧克力,低音像薄荷糖;强音对应更强的情绪,慢速长音常用来表现伟大。

联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吗?

是的,联觉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具有跨种族、跨文化的共性。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相同音乐特性的感受(如高低、强弱、快慢)往往一致,这表明联觉是基于人类神经层面的共同反应。

音乐如何通过联觉来表现特定内容?

作曲家利用联觉对应关系来组织音乐。例如,用强音表现更强情绪,用长音和慢速表现伟大与温柔,用起音快的短音表现硬朗威猛,用不和谐音制造紧张感,从而可控地引导听众产生特定的情绪或形象联想。

艺术(特别是音乐)有什么功能与意义?

艺术能提升人的感性素质。对个人而言,感性素质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在商业和文化领域,美感能为品牌创造更高溢价,是商业成功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