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推行难度有多大?|寻找核心矛盾和隐含假设

你的假设总是成立吗?

当你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你需要界定清楚,这个问题是真问题吗?它的核心矛盾和隐含假设是什么呢?

在上周六(6月29日)的研习社课程中,伯藜创投孵化器CEO钱琼炜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印度酒店独角兽OYO在中国的商业模式的隐含假设。(《没听说过OYO?看它怎样威胁到如家和汉庭》)

事实是,OYO一下子把E轮融资中的6亿美元All in到中国,它基于的隐含假设是——这个在印度已经验证的商业模式可以用于中国。

更深的隐含假设是中印市场是有相似性的,比如说发展阶段有相似性,用户需求有相似性,竞争环境有相似性。有了这些相似性,经验才可能迁移。

但其实,时机上的差异使得部分印度经验不适用中国。印度的国情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印度小旅馆要提升用户体验很容易,在中国却不一样,中国人对住宿体验的需求远不是有热水有WIFI这么简单。

因此,OYO在印度踩坑的经验,无法复用到中国来,该踩的新坑还是要踩。

核心知识点回顾

本节课,钱老师应用了“打破隐含假设“的方法来拆解OYO案例,拆解方法:

  1. 选择一个核心事实/矛盾
  2. 识别导致该矛盾的隐含假设,尽可能穷尽
  3. 梳理上述假设,选出最关键的1-3个隐含假设
  4. 挑战隐含假设,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挑战方法:这个假设总是成立吗?有没有例外?除非什么情况?

界定真问题:核心矛盾+隐含假设

来看看混大同学们学了这个方法论后,如何找到隐含假设和核心问题。

混大同学观点摘编

垃圾分类很美好 推行难度有多大?

@胡忠升 杭州分社

过去垃圾很少分类,除非能卖钱,否则一律混放在一起。后来渐渐,有的社区会把有毒有害的在楼道里放个专门的垃圾桶收集。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垃圾分类的工作。

垃圾分类的矛盾,看似是居民嫌麻烦,不愿意分类。特别是上海,垃圾分类的种类非常细,都已经催生出代分垃圾这个行业了。这背后是否有隐含假设呢?我们来拆解一下:

  1. 垃圾分类处理的链条:分类——运输——中转——处理;
  2. 分类工作由居民自行完成(当然可以代分类),但是代分类会有很多的麻烦,比如交叉污染,效率低。其背后隐含的假设是,如果源头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分类的难度、分类的效率和回收的价值都大打折扣。所以源头分类是最优选择。
  3. 既然隐含的假设是源头分类最优,那就解决源头分类的问题。源头分类困难的隐含假设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普及教育程度不够吗?还是分类规则太复杂?还是奖罚机制不健全?
  4. 如果普及教育到位,是不是就可行?还是居民只需要将大类别分开,剩下细分有分拣中心负责?还是组织人力在垃圾接收环节加强管控,严厉处罚?似乎都有问题。
  5. 那么这个矛盾的真问题是什么呢?似乎是“分类的便利性和有效的、低成本的社区监管。”其核心是养成正确的习惯。

怎么养成?我有一点建议:

  1. 所有的产品或其外包装都有明显的分类符号,为的是增加识别的便利性;
  2. 有了识别还不是最终解决途径,必须养成习惯。如何养成,就必须有一个有效的、低成本的教育过程。比如,针对儿童的普及教育,并要求儿童们回去把垃圾分类知识教给家长;针对接触或产生垃圾最普遍的群体,如家里老人,全职妈妈或爸爸,由社区组织学习,并形成自查的运动。
  3. 环卫部门定期反馈每个社区的垃圾分类正确情况,建立社区的红榜和黑榜,形成正反馈。

是什么限制了外卖平台的发展?

@潘鹏飞 北京分社

经常吃外卖的同学应该有这么一个体验,由于不同的满减或者无门槛红包等形式,使得最后到手的外卖,会比去店里吃还会便宜。从常理来看,外卖需要包装、人力配送等额外成本。

问题拆解:在外卖这种商业逻辑当中,存在着高额补贴与用户增长之间的矛盾,这可以用“打破隐含假设”的方法来分析:

  1. 大量的红包补贴能带来用户的高频使用;
  2. 用户高频使用之后就能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
  3. 随着使用习惯的养成,就能积累更多的用户量;
  4. 一旦用户量增多了之后,也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提供外卖业务;
  5. 当用户量与商家数量都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收取提成,或者用户的会员费等。

其中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大概都是这样的基本逻辑,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外卖平台,还运用了大数据的方式,不断提供更优的配送方案,压缩中间的配送成本。

模型局限:尽管当前的外卖形式,获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尤其是在中心城市的商务圈,已经能获得盈利。除此之外,外卖平台也在横向地进行业务多元化拓展,不断提升平台的使用频次,从而丰富平台的收益模式。但是有几个问题,却也限制了外卖平台的发展:

  1. 任何一个城市或者商务圈,都有一定的人口峰值,平台的增长会有一个极限点,如何在极限点之前实现商业的盈利,是决定这个平台能否长期生存的前提;
  2. 外卖平台虽然是一个高频的应用,但是对于用户的粘性比较差,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双强竞争格局,使得外卖平台的利润被彼此压缩到极低,甚至出现长期亏损;
  3. 外卖平台的业务形态,就是一种线下电商模式,需要持续性的,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并且这里面标准化并不突出。虽然高效的互联网系统能节省人力,但是外卖业务仍然是一个人力需求极大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几十万骑手每天穿行;
  4. 外卖服务具有5公里范围的属性,对于外卖平台上的每一个商家,其服务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外卖平台的单个商家很难形成网络效应,这也限制了规模经济。

据此来看,外卖平台的商业模式虽然短期能形成一定的增长飞轮,但是它的增长受限于区域的体量,这也使得“隐含假设”有一定的局限,尤其是中小城市及商务圈,由于规模的极大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当地外卖生态的极不稳定。

儿童绘本行业破局点:从产品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

@田大治 太原分社

朋友的绘本馆面临一个矛盾:最大的绘本人群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应该是绘本馆的首选合作者。但很多的绘本提供给幼儿园,却迟迟不能带来绘本馆会员的规模转化。

行动一:绘本馆放书到幼儿园

隐含假设是,希望吸引有兴趣的孩子最终到绘本馆来借阅,形成会员的转化。

而事实上,当家长发现不办会员的孩子都可以在幼儿园看书,就感到会员的价值缩水,办理意愿不足。

行动二:给推荐办理会员的幼儿园老师激励

隐含假设是,通过给关键人员的物质刺激,就可以有效提升会员转化率。

而事实上,当物质激励在局部对绘本业务有所推动的情况下,却降低了家长对幼儿园的整体评价,出现了不办卡不能看书,不办卡没有好脸色等变形动作,最后以损害幼儿园声誉为代价,换取绘本业务提升的亏本模式迅速被园方叫停。

最后我们看绘本馆找幼儿园合作是否成立?

隐含假设:绘本主要人群是2-6岁的孩子,这些孩子主要在幼儿园,所以应该和幼儿园合作。

这里绘本馆的在界定真问题上出了偏差,以为孩子喜欢绘本是达成会员办理的第一因。

BUT,2-6岁的孩子不能独立阅读,全要家长陪伴。借的越多家长时间被占用越多。不能有效的解放家长时间,就造成了这个产品的一个硬伤。

所以绘本馆的核心矛盾是:解放家长的同时还能保障孩子有足够的阅读量。

第一层隐含假设:解放家长的时间

第二层隐含假设:本质上家长是不愿浪费看似无效的时间,如果能提升孩子的阅读体验,家长愿意拿出时间陪伴。

解决方案:

  1. 周一至五开设绘本课在幼儿园内,周六日可以在社区提供空间带孩子读绘本,也教家长怎么带孩子读绘本。家长是否愿意听自由决定,把裁决权交给家长。
  2. 以人带书,专业的绘本老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绘本推荐和阅读指导,这样会员的办理本质是购买老师专业的服务,而不是自己毫无头绪的随意借阅,有了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会大大提升家长的信任度和粘性,会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读绘本。

方案的核心是把租书变提供阅读服务,从产品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围绕用户的使用场景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

扫码加入研习社,马上学到给Ritesh和中国管理层的建议是?为什么在线旅游平台不会对OYO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常见问题

垃圾分类推行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垃圾分类的核心矛盾在于'分类的便利性和有效的、低成本的社区监管',其本质是帮助居民养成正确的分类习惯,而非简单的居民嫌麻烦或教育不足。

外卖平台商业模式存在哪些局限性?

外卖平台商业模式受限于区域人口峰值导致增长有极限点、用户粘性差且竞争压缩利润、业务标准化不足人力需求大、以及服务范围有限(5公里属性)难以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

儿童绘本馆与幼儿园合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绘本馆与幼儿园合作失败的核心矛盾在于未能'解放家长的同时保障孩子阅读量'。隐含假设偏差是认为孩子喜欢绘本是第一因素,但2-6岁孩子需家长陪伴,占用家长时间成为产品硬伤,而非合作渠道问题。

如何运用'打破隐含假设'方法分析问题?

'打破隐含假设'的分析方法分为四步:选择一个核心事实/矛盾;识别导致该矛盾的隐含假设并尽可能穷尽梳理;选出最关键的1-3个隐含假设;通过追问'这个假设总是成立吗?有没有例外?'来挑战隐含假设,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OYO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挑战根源是什么?

OYO在中国市场的挑战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基于错误的隐含假设,即认为印度已验证的经验可复用于中国,且中印市场在发展阶段、用户需求和竞争环境上具有相似性。但实际上,中国基础设施更完善,用户对住宿体验的需求远高于印度,导致印度经验无法直接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