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黑天鹅”,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

互动学习场优质回答精选·第一期

首先我们第一步,先找到真北指标:裁员还是不裁员?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先来看一下,他背后真正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不难看出疫情之下生存是唯一的真理。所以裁员还是不裁员,主要看是否影响到企业生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毕竟员工也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

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分析:

  1. 分析我们所在的行业类型:A: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保证企业存活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必须要精简团队。例如:制造业、餐饮业。B:技术密集型企业,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尽量保留。例如:IT行业、AI智能行业。
  2. 资金解决方案:申请补贴、抵押贷款、融资等。
  3. 避免道德绑架有很多创始人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名声,非要把自己熬到山穷水尽。感觉在疫情当中大家都不容易,所以尽量保持团队不开一人,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整个公司都不存在,结果会让更多的人失业。不要太在乎外界的舆论,鞋舒不舒服,脚知道。自己的企业,遇见了什么样的困难,是不是能够度过难关,创业者自己心中应该明确计划。同时和员工协商当前减半或后期补发,也可转成股份。去留由员工自己决定。
  4. 疫情的两面性A:全国封城,数月闭关,对于线下企业损失惨重。B:把我们平时看不见的风险10倍的放大,让一些发展不良的企业淘汰出局是大自然优胜劣汰法则。
  5. 用初心战胜焦虑疫情不是常态,总会过去。人之所以焦虑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疫情结束后需要多久的修复期,所以我们才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在这种状态下,建议不要做决定性的决策,因为你不能静下心来理性地分析问题。很容易万劫不复。想想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使命!西贝餐饮连锁的董事长曾经说:"我们辛苦赚来的钱分给我们的员工多好,我为什么要上市?西贝永远不上市"。通过这次疫情,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必须要依靠金融工具。疫情结束后,它会考虑上市。在疫情当中,每个月都要一亿的工资支出。连续三个月不能开工,三个亿就要发出去,对于这种大型的连锁餐饮机构,可以说是灭顶之灾。但西贝同时在疫情期间也练好了内功,重资研发中餐烹饪自动化设备,第二曲线-西贝外卖独立面世。

总结:我经常说"当我们笼罩在阴影中,但是回头一定有光。疫情对很多产业带来了损失,我们沉淀下来反省一下,办法总比问题多,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遇见问题多一些解决的办法,中国经济红利已过,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面对突发事件的创业者,如何提高决策正确率?

彼得·德鲁克曾说,要看"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但压力与决策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个曲线,没有压力时往往不思而应随意决策,有压力时注意力会更集中,但压力大到临界点,决策水平就又下来了。越是火烧眉毛,越是重大决策,往往水平反而越低。

在决策面前,有的时候创业者不得不面对两种困境:第一种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做出各种重要决策的目的,就是希望去实现自己那个确定性的目标,但是万一目标错了,代价就是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所以需要格外谨慎。第二种是我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但具体能够实现到什么阶段,并无把握,特别是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时,更不好精准判断,难免会患得患失。

这让我想起,一个芯片行业著名企业家讲过的一段故事。他说如果把企业家比喻成猎人,与其你死死盯着那片荒凉的沙漠,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能够在沙漠中去打到那只狡猾的兔子。莫不如放宽尺度,努力去寻找一片森林,之后带好干粮和水,准备好充足的子弹,以及防雨的帐篷,然后从容走进森林,至于打的是黄羊还是一只鹿甚至一头熊,那就是看机遇了。

预先考虑和准备,先确保不败再去求胜,实际上强调的不是我们对于风险有完美判断,也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完美解,而是要去先从大尺度思考,判断大方向上的确定性在哪里?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在哪里(森林)。然后再从小尺度进去,思考具体的战术细节,做好战斗准备,至于最终战果如何,真的只能靠决策后的动态应对了。这个思路,显然要好过在风沙肆虐的沙漠中去苦心寻找那只兔子。

特殊时期,品牌如何加强与用户的情感链接?

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关注点长时间都会停留在疫情和周边事件上,想要真正营销出圈,需要正能量、真正有价值的输出内容加持。那么,身处特殊事件之中,品牌、营销到底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总结以下几点:

  1. 做品牌要从商业本质出发,商业的本质是持续提供用户想要的东西,为用户创造价值;
  2. 品牌管理的本质用最低的成本和目标用户沟通;
  3. 产品和品牌定位的起点(第一性原理):消费者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Jobs to Be Done);
  4. 做品牌是建立营销活动和商业结果的直接通路;
  5. 产品提供功能性价值,品牌创造情感价值;
  6. 黄金圈法则:伟大的品牌都是从Why开始的;
  7. 品牌价值观的表达:不只看到产品,让用户看到更好的自己;
  8. 品牌从0到1的3种新模式:营销活动内容化爆款产品带动品牌认知社群或种子用户+口碑传播
  9. 品牌从1到N:营销活动产品化,找到品牌和消费者核心生活轨迹、社会任店话题和重大娱乐的契合点,和用户真正关注的东西长期站在一起;
  10. 未来品牌管理的核心:数据和内容用精益的思维做营销,最小资源测试,从反馈中迭代,找到最佳品牌定位和最高效传播渠道。

春招大幅缩减,企业招聘如何错位竞争,逆势捞人?

因为疫情黑天鹅的原因,最近时期出现招聘额度下降,线上人才持续走强的原因。背后分析为企业对于人才的四层需求:能用、储备培养、业务扩大、高端人才的未知探索。

  1. 初创企业需要软件开发人才,能独当一面,有责任心,不能提供好待遇的现状。对标大企业要求高学历高待遇一线城市的条件,应给出错位优势:工作全面、更人性化关怀、股权激励、共同成长等条件。
  2. 对员工进行分层激励:基础员工需要短期待遇,关注工资。骨干人员需要短期待遇+中长期激励。高端专家型人才关注工资+长期股权激励+个性化需求,如独立研究室,独当一面的工作条件等。
  3. 招聘骨干型人才的问思模式,更精准地筛选合适的人才。而对基层员工用时薪、企业氛围等激励。
  4. 不单从企业需求角度,也要关注员工个性化需求。流程: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诉求条件,竞争对手的条件,招聘目标人才的渠道几个方面进行错位思考,结合自己企业的优势,才能给出最有针对性的招聘条件。

全民体验网课后,K12教育机构应该如何调整业务组成?

由于疫情导致中小学无法正常复课,一夜之间,全国近2亿的中小学生都成为了网课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学生,都第一次对网络授课和在线教育产生了认知,或好或坏。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这样的认知一旦打开,即便疫情过去,这个影响都将会是持续的。在后疫情时代,K12教育机构应该如何针对用户的心理变化趋势,进行产品和课程设计,更好的服务学生和家长,获得业务成长的机会?我总结以下几点:

  1. 线上线下不是相互取代关系,而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如果你的产品组合没有线上产品,线上教育一定要尝试,无论如何线上教育在未来的课程产品里的占比一定会增加,不能放弃建立对这个领域的认知,不然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 现阶段线上流量井喷是非正常现象,大概率疫情过后会大幅下滑,现在要做的就是抓好流量红利,做好用户留存和口碑。
  3. 找好自己的生态位,中小机构借用好第三方机构的技术能力,打磨好自己的产品和体验。
  4. 虽然现在很多价格战,但是今天的家长更加在意的,可能还是课程质量而不是单纯的价格。
  5. 压力系统和激励系统,根据用户年龄层进行设计和调整,低年龄层的孩子激励系统占比更高一些,高年龄层孩子压力系统会相对更高一些。
  6. 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重新建立对课程设计的概念,过去很多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是匠人精神,但是是基于线下的匠人精神。现在的时代,所有机构和组织内,都必须要有对先进技术的认知,以及融合使用的能力,才能建立自己的长期竞争力。
  7. 教育机构在进行线上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分拆的角度,对一个完整教学过程进行细分,将可以线上化的部分线上化和前置(比如预习、答疑),实现一个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收获了一些启发。同时我们也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企业如能挺过这次疫情的冲击,就会迎来消费和投资的反弹的好环境,加上经过大风大浪锤炼的组织和队伍,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特别提示《互动学习场优质回答精选》每周一期,每期聚焦一个热门主题,来自混沌优秀同学在互动学习场的优质回答,为你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同时,我们也期待你的参与和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联系混沌讨论场班班:dfscx002)

常见问题

疫情下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决定是否裁员?

裁员与否取决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保生存可精简团队,技术密集型企业应尽量保留人才。同时可考虑申请补贴、贷款等资金解决方案,避免因道德绑架导致资金链断裂。

创业者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提高决策正确率?

创业者应从大尺度思考确定性方向,先确保不败再求胜。压力与决策水平呈曲线关系,压力过大时决策水平会下降。建议像猎人寻找森林而非沙漠中的兔子,做好充分准备后从容应对。

特殊时期品牌如何加强与用户的情感链接?

品牌需从商业本质出发,持续提供用户想要的价值。产品提供功能性价值,品牌创造情感价值。应采用正能量、有价值的内容输出,通过黄金圈法则从Why开始,让用户看到更好的自己。

春招缩减时期企业如何错位竞争招聘人才?

企业应对人才分层激励:基础员工关注工资,骨干需要短期待遇+中长期激励,高端专家关注工资+股权+个性化需求。相比大企业的高待遇,中小企业可提供工作全面性、人性化关怀、股权激励等错位优势。

K12教育机构后疫情时代应如何调整业务?

线上线下是分工协作关系,线上教育占比必将增加。要抓住当前流量红利做好留存,中小机构可借用第三方技术打磨产品。需根据年龄层设计压力与激励系统,教育工作者需加强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