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用逻辑思考,洞悉事物发展真相

丘吉尔曾说,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发现多远的未来。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要尽可能回到历史的源头去观望。我发现:模型,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方法论。东方的模型从哪里来?西方哲科的模型从哪里来?模型到底如何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本文将为你揭秘。ps:文末有福利,千万要拉到最后哦~

东方模型系统,万法归一

我们先从东方模型讲起。

首先,周文王,中国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他的那本大名鼎鼎的《周易》,其实就是一个模型。八卦由八个符号组成,每个符号包含阴爻和阳爻,这个符号系统当时用来解释人类所处的世界,并继续发展下去。

历史上,中国文化模型曾有过一次重大的进化和迭代——北宋的陈抟提出太极。曾经,我们用八个符号对世界进行观察和通解,而太极变成了两个符号,只有阴语和阳语,它的动态变化可以解释世界。

北宋的时候,邵康节将太极系统和八卦相结合的模型推演到巅峰,中国的文化模型基本定性——形成了内则太极、外则八卦的相生系统,并与其它模型发生了很多交叉关联,比如五行。

东汉时代,五行开始成为主流的模型系统,这个模型系统至今仍然应用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内则太极,外则五行。这个模型跟现代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它有明确的演绎规则系统,相生相克。

由此可见,模型这个思考方法,不是现在才流行起来,而是人类本有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所采用的模型系统与当时的认知相匹配。

东方模型系统,阴阳八卦、五行、太极体系,都有自己的理相数系统、有自己的推导衍生法则。这个衍生法则可以推导、预测上至军国大事,下至生活小事。

这个预测有三个优点:

  1. 整体性。八卦、五行、太极,都可以解释整体世界,无所不包。
  2. 连贯性。从有文字历史记载以来,我国的这些模型系统一直使用到今天,连绵不绝。哪怕经历了清末民国,受到西方现代科学的冲击,它仍然在很多领域里得到保存和应用。
  3. 收敛性。我国这些模型都是做减法的,从《周易》到五行到太极,符号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简,万法归一。

中国模型决策系统的妙处就在“万法归一”。在农耕时代,请问大家能够像现在一样,拥有那么便利的条件,通过手机传感器知道那么多的信息吗?不能。就算你知道一个信息,你能够瞬间打破地理限制,立刻让中枢知道吗?不能。

所以,中国古代能做出这种收敛系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在信息特别难以收集和传递的时候,用较少的直观信息做关键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最优决策,这就是东方这种系统作为模型存在的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模型有几个特殊的气质。第一,直观。西方讲究的是逻辑,要看表象背后的真相,而我国讲的是直观,看到现象直接提出结论。

第二,内生。西方向外演化,而我国则是内生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内敛。我们所有的模型都不是收缩,不是无限制的向外扩张。我国讲的是象形取意,这个里面是有非常微妙的感知。

西方模型系统用算法驱动人工智能发展

洞悉了东方模型的精妙之处,下面让我们来看西哲。哲科思维的模型方法论究竟源自何方?首先,东西方所有的模型大家要记住一条:有限模型认知无限世界,即符号归纳模型有限,规则演绎应用无限。

东西方都是使用了符号系统,只不过提取符号的方式不一样。模型有限,但请注意,当你建立了一个规则去演绎模型的时候,就应用就无限了。

不过,这种模型建立的方法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无真传,容易失传。

所以,想学西方模型还得找真传,找西哲开山鼻祖,泰勒斯。泰勒斯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是第一个追问,“什么是万物本原?”的哲学家。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假设答案,提出“万物源于水”。

所以,请注意东西方模型从源头上就开始分杈了。西哲讲的是追问真问题(原问题),问的是物质的背后是什么,而不是它表象是什么?西哲另一个重要的支点,由克罗狄斯·托勒密创造,他是近代科学的第一人,建立了中世纪前的科学体系。一提到托勒密,大家会想到“地心说”,会认为他的水平不高。但其实,他在那个时代按照他所掌握的数据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能够解释地球和宇宙关系的系统,并且能够对当时的很多观测现象做复合型的解释,已经非常不易。

虽然托勒密已经开始用系统化的思维解释世界,但哲科思维真正的奠基人,奠定的真正模型方法论的是——伽利略。伽利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思考方法,假设-验证。也就是说,假设这个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它应该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是会指向某种规律?

从伽利略的方法论里面我们可以提炼出模型思维的“四个一原则”。

  1. 它必须是面向一个问题,是问题导向。
  2. 它会假设一个结构,或者是一系列相互的作用。
  3. 它会预测一个作用或者结果。
  4. 它这样做的所有目的是为了探寻事物发展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目前来看,所有的西哲,包括我们讲究的商业模型,其实都在遵循着“四个一原则”。如果用混沌大学哲科模型拆解就是,“四步闭环”。

  1. 定义问题。你想做什么事情? 这是你创业的第一步。
  2. 理论建模。你打算如何干?抽取关键要素,相互组合与联系,预测出现或者实现某种特定的状态。这是你的创业梦想和结果。
  3. 量化实验。找到关键指标和对应场景,即商业模式。
  4. 数据反馈。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这决定了创业到底能否干成。

所以,哲科思维的逻辑离商业其实没有那么远。

在对哲科思维有了明确认知后,下一步我们来学习模型。

归纳、演绎跟模型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模型之中使用归纳和演绎时,要遵循“大归纳、小演绎”。我们所有人在生活中真实地去研究任何事情的时候,你所使用的方法其实都是从归纳开始的——你是看到了一些事情,并且从中间来做抽象,即假设从归纳产生。

当你产生了归纳之后,你是通过归纳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的要素,确定了互动的关系。假设需要验证,当验证成立之后,结论或对或错,于是就确定了归纳的适用边界。在边界内具备结果的重复性和结构的相似性时,就是演绎,演绎在边界之内是被证明可重复出现的那一部分,就是典型的大归纳和小演绎。

所以,哲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用归纳来抽象演绎。

通过选取要素来寻找规律,来建立演绎的边界,在边界之内以演绎指导现实。

那些照亮时代的人

西方科学史就是找到一个规律,建立一个模型,照亮一个时代。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史上那些照亮时代的人。

我们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开始说起。作为西方哲科思维的一个标志性胜利,他预言了当时应当存在但还没有发现的元素,这就是用演绎的力量看到那些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但这并未成为理论,因为按照西方哲科的基本逻辑,凡是不能实验验证(或无法实验验证,或被实验证明不能验证的),它都不是理论,只是一个假设。

1919年,在广义相对论发布三年后,得以成为理论,原因在于广义相对论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理论预测,巨大质量的物体会让光线发生弯曲。但想检测光线弯曲,只能在一种场景下,日食。1919年5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率领一个观测队到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到了日全食,终于证明了光线确实被弯曲。

从那一天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才被叫做理论,这就是西方哲科的严谨性和模型方法的真实应用。

现如今,人类进入计算时代,模型这个词一下子变成了高频词汇。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模型“,把所有的算力使用到某种模型上,根据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来做判断。模型在今天已经无所不在,只不过我们一般没有用它原来的名字称呼它,我们称呼它”算法“。

算法时代的本质就是模型思考——发明一个算法模型,建立一套规则系统,输出并影响社会。

我们再来看两个实际的例子。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他们发明了搜索引擎的算法,决定了西方很多人的基本认知。

为什么谷歌占领了信息食物链的顶端?因为它的算法模型甚至影响你的信息搜索,搜索的排名是由它的算法所决定。

在中国,用算法影响大家的人是张一鸣。只要你打开抖音,打开今日头条,你其实就已经在被他算了。这就是算法革命。

实际上,模型在今天的使用已经远超我们一般的感知和想象。加密货币LibraCoin本质也是个算法,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剧变——算法开始计算人性偏好,从物理的领域进入心理的维度。这也是小扎天天被国会问询的原因。

但是,事情在2019年发生了反转。2019年初,”深度学习三巨头“,Yann·LeCun、Geoffrey·Hinton、Yoshua·Bengio共同获得2018年度图灵奖,西方的模型思维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用算法驱动人工智能发展。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以来,区区2000多年历史,哲科思维的模型其实已经经历了好几次演变。西方哲科的物理时代,它的模型是偏向于物质化的,但进入了数字时代,它的模型开始生命化,这是一个深有意味的反转。

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科?

最初的哲学,我们站在模型的角度,可以把它说成是建立模型的学问,因为它追问原问题,追问真问题,而科学是验证模型的学问。

泰勒斯第一个追问”万物之本原“的哲学之思,成为现代西方科学的起点。

现如今,我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模型的思考方法更加重要。因为今后我们要跟机器共存,机器未来会超过我们。在IoT(物联网)之后,机器使用数据与人的连接会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人机协作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模型与算法交流。

所以,在未来社会,你的生存需要了解模型思维,否则你就不知道怎么去做跟人机协同的决策。

模型是什么?模型是一种世界观,是你观察世界的工具。模型首先是一种结构观,其次是一种理想的结构观,因为它使用了简化的方式,将很多不必要的因素抽掉,只保留最关键的那个状态。

由此可见,所有的模型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关键因素相互作用的集约展示,用最少的东西去展示它。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重复并且预测一些事情。

使用模型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去用它。在使用的过程之中,你通过反馈,知道自己真正要学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王阳明先生讲的知行合一,”以知求行,以行证知“。

模型方法优点与缺点,理想&简化

模型方法有两个特别大的优点。第一,理想。伽利略当年做的那个著名的斜坡滚道实验,将这个优点展示的淋漓尽致,它会把那坡道尽可能弄的光滑,让它的摩擦力尽可能减小,然后将木球放下来,再去滚动它。伽利略的天才之处在于他通过滚动,在脑子里想象”如果摩擦力为零,那个球就会无限制的滚动下去“,所以他当时就已经感受到了惯性的这个规律。后来,牛顿把他天才的想法做了三大定律的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模型的使用,是能够告诉你一个理想态。理想在商业上,就是确立一个基准状态,一个可以被追求的目标——确定使命。所以,理想来自文化,文化源自使命。换句话说,通过使命来确定商业组织使用模型时的理想态。

第二,简化。简化就是抽离一般细节,好处是让你快速识别、快速判断。

那么,模型的缺点是什么?也是这两条。它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理想状态,连伽利略那么聪明都得在脑子里想,这说明:在现实中间,不一定可以直接观测到理想状态。

对于简化,你抽离了一般细节,但是被抽离的可能对你来说反而是最重要的,因为你无法知道抽取的那个人偏好与你是否一样?

所以,我经常说,不要用优缺点来断定事物,你们应该把它回到客观态。

如何使用模型?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模型?

理想的事情,马爸爸教我们怎么用。请问马爸爸是如何让理想从”不可视“变成”可视“呢?现实中不一定可以被直接观测,马爸爸马上告诉你”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就是用使命发现并启动你的模型思维。

所以,理想状态的“不可见”最终由“你的内心”让它被看见。

简化的事情,由丰田生产方法的创始人——大野耐一给出答案。他对丰田生产方法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判断,他说现场有神灵。任何模型做了简化,抽离了一般的细节,但如果你觉得被抽离的可能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么就请你回到第一现场,回到你的真实现场,在现场观察,为模型补漏。

所以,不要相信模型是万能的,真实的模型必须要“扩现场”来为它做实践的补充。

真正的高手,如何使用模型?

真正的高手,当他们已经拥有了使命,也能够现场诊断,那么他们如何使用模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马斯克是怎么做的。

马斯克在理想和简化之间多了一个关键动作,拆解。

马斯克说,“ 我们运用‘第一性思维’ 而不是‘类比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听着似乎很抽象,让我们来看看马斯克是怎么做的?拆解电池的成本。整个特斯拉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做出来的。

马斯克拆解的逻辑是,“我不管现在的电池有多贵,我就回到本质问一个问题,电池的硬成本是什么构成的?无论如何也减不下去的成本是什么?无非就是铁、镍、铝这些金属,除了买这些金属的成本是绝对降不下去的,剩下来的成本都是人类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那就有优化的空间。”

SpaceX9号也是按这个逻辑做的。原本马斯克没打算自己做火箭,他原本打算去找俄罗斯人去发射火箭,俄罗斯人以为他不懂,于是报了一个天价骗他。马斯克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报这个价格,你的价格构成是什么?俄罗斯人说,我们就这个价,你爱买不买。

马斯克说我算了一笔账:一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就算还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优化。所以,他放话说,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最终马斯克做到了,于是成为了火箭市场性价比最高的制造商。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神奇应用。

从马斯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模型拆解分为三步——理想选择,归零拆解,简化运营。

其实,模型化思考比模型本身更重要,借助模型整理比套用模型重要。因为模型本质也不过是一面镜子,帮你看见未见之物。模型作为参照系方便看见问题、发现问题。

混沌大学组合创新要素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和循环,还有正负反馈。在这个理论的源泉,我认为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如果从学习角度,分为两步。步骤1:必须学习——经典学科、经典理论、经典模型,这才是真捷径(查理·芒格)。步骤2:实践检验,应用速成,光说不练,永无成日。

当你把自身商业经验代入一个模型,并与它发生了摩擦、产生了不适时,那才是你真实的学习反馈和体验,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和模型相互磨合了。

不适的典型症状,分为三大类。第一,用着别扭。用着别扭,其实是——顺序错了,程度错了,方向错了。因为很多模型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场景使用。第二,用着麻烦。先找能用的,先找好用的,先去掉直觉没用的。就像谈恋爱,找到最有眼缘的,找到熟悉感。如果你觉得去掉了重要的,没关系,等你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再把它找回来。

第三,觉得没用。觉得没用有三个表现。第一,没理解。第二,没需要。如果你现在挣钱挣的很容易,我认为你其实不需要使用系统了。第三,没有找到结合点。对于未来,我的判断是中国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所以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模型化思考。

结语

模型将会带给你三个改变。第一,模型不一定是完美的,所有的模型都是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可以带你先离开地球,看见真实的自己。正所谓,旁观者清。当你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如何做到旁观者清?利用模型学会自我旁观,这个时候你才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第二,用模型帮你建设系统,建立你的思考系统,让你的思考有步骤,有清单。模型不一定是全面的,当有了系统,你在使用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的片面性。

第三,用模型帮你寻找共识,让你学会思考组织的共识。所有的商业组织最痛的是:你一个人扛着,其它的员工跟你不在一个维度上。所以优秀的组织一定会使用模型,让你感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模型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是会告诉你共同语境有多么重要。在这样的时代,你需要训练你的模型化决策能力,让你内省真自我,让你面对真问题,让你团结真组织。这就是模型化训练真正能带给你的改变。

最后,请用逻辑思考,重新审视这个你以为自己非常熟悉的世界。请使用哲学与逻辑,快速看见整个世界。(完)

常见问题

东方思维模型与西方思维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东方思维模型强调直观、内生和内敛,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体系,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收敛性,注重从现象直接提出结论。西方哲科思维则源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采用假设-验证的方法论,通过归纳和演绎建立模型,追求逻辑严谨和实验验证。

什么是模型思维的“四个一原则”?

模型思维的“四个一原则”由伽利略提出,包括:第一,面向一个问题,是问题导向;第二,假设一个结构或一系列相互作用;第三,预测一个作用或结果;第四,目的是探寻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商业模型等领域。

马斯克如何应用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拆解,例如分析电池成本时,回归本质追问硬成本构成(如铁、镍、铝等金属),认为其余成本是人类协作产生的,有优化空间。通过归零拆解和简化运营,他将火箭制造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0%,实现了SpaceX的高性价比。

模型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模型方法的优点在于理想化和简化,能确立基准状态、快速识别判断。缺点同样源于这两点: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不一定可直接观测;简化可能抽离重要细节,导致模型与实际情况脱节。因此需结合使命和现场观察来补漏。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有效使用模型?

有效使用模型需做到:以使命驱动理想状态(如“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通过现场观察为简化模型补漏(如“现场有神灵”)。高手如马斯克还会加入拆解步骤,遵循“理想选择、归零拆解、简化运营”的逻辑,实现第一性原理的应用。

学习模型思维对未来社会有何重要性?

在未来人机协同的时代,模型思维是生存必备技能。机器通过算法模型处理数据,人类需掌握模型化决策能力,以便与机器有效协作。模型帮助内省自我、面对真问题、团结组织,建立共同语境,提升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