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思考:如何看待高考志愿填报?

这两天,全中国的高考家庭都在聚焦一件事:高考成绩发布。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这份简短的成绩单,不仅凝聚了一家人十余年的努力,更可能决定一个年轻人的未来,甚至是影响他/她一生的轨迹。

于是一个新的难题就摆在眼前——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到底应该如何报志愿?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

同时,对于上千万关注高考、准备参加高考的家庭而言,也要思考新高考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尽早想清楚适合的教育方向。

比起有标准答案的高考,这些“人生考题”的难度可能更大。

而在重大的人生决定面前,与其直线式的凭经验思考,不如借助“U型思考”这样的本质思考方法来进行探索。正如清华大学MBA课程教授,U型思考主理人沈拓老师所说:“高考志愿选择涉及到考生、学校、专业、未来职业等一系列思考,是对个人未来成长战略的一次系统规划,需要运用U型思考做出决策”。

U型思考强调用“问、挖、破、立”四个步骤解决复杂问题,本文将运用这种方法,结合沈拓老师和生涯规划专家桑国勇老师的观点,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原则、理念和方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当前家长和考生们状态

很多家长们忙着问经验、随大流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填报志愿前,一群家长拿着成绩单,不断的找人打听:“我家孩子考了XXX分,你觉得该报哪个学校?”、“我家孩子理科成绩挺好,应该报啥专业?”、“听说人工智能特别火,哪个专业是学人工智能的?”、“听说学金融的收入高,哪个学校的金融专业好”……

问了一大圈,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者个别“神人”的指点,甚至自己想当然的猜测,给孩子报了一个志愿。

至于这个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要学习些什么,未来的就业方向如何,与孩子的优势是否结合,都没有深度的剖析。

这样的决策方式,本质上来源于一种“直线式”的思考,而恰恰是这样直线式的思考,往往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以至于很多年轻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时,都是很尴尬的解释:“是爸妈给我报的志愿,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

年轻人给出这样的回答,又如何能够期待他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充满变数的职业方向?

很多考生面对志愿一脸茫然,毫无方向

家长尚且如此,考生们就更是困惑了。

知乎上有个关于高考的热帖,真实反映了很多考生当前的迷茫心态。

很多年轻学生都认为,从小学到大,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并没有人关心,自己也没有深入探求过。

而且身边好像不少同学也都是这样,大家是真正到了报志愿的这一刻才后悔,才四处打听,或者有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父母,反正这么多年的教育都是他们来定的,考什么学校也让他们来替自己决定吧!

以至于多年后,还有人愤怒的“指责”父母,“都怪当年你们给我报的这个破志愿,害我读的这么苦,最后还找不到工作!”

其实他自己也很清楚,后悔的并不是依靠父母,而是那个时候没能想的更加深入,没能让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人在重大问题上会陷入迷茫和轻率

按理说,高考这样的事情,是人生少数的重大决定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陷入迷茫,家长陷入困惑呢?为什么在最后关头,很多人的决策会如此草率呢?

除了我们都知道的体制问题,环境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太多时候,我们轻率决策的背后,是短视、从众、惯性,而这背后的关键是“思维懒惰”。

延伸来看,不仅仅是高考,在就业方向、定居城市、子女教育、个人投资上,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思维懒惰呢?而且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在职场上,面对业务方向、竞争策略、趋势把握、企业战略……是不是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因为长时间以来,有些人的思维在不经意间已经被“固化”,大量的直线思考替代了深思熟虑;大量的权威见解压倒了个性化的需求;大量的直觉和拍脑袋替代了实事求是;大量的思维懒惰替代了探求本质的精神,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在重大问题上陷入迷茫的关键原因。

生涯规划专家桑国勇老师认为,很多人在对待客户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强的专业视角,但在面对自己的关键问题时,却容易陷入“自我蒙蔽意识”里,而放弃了专业的态度。

实际上所谓“专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视角和身份的不同。U型思考是在帮助我们切换视角,将自己当“客户”,用自我咨询的方式,客观的将思维模型、咨询工具和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挖掘问题本质、找到本质解,之后再去推动决策,谋定而后动。

因此,越是高考这样的重大问题,越需要用进行U型思考这样的方式,来找到笃定的答案。

用U型思考理解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报志愿的本质是什么

在混沌大学U型思考系列课中,沈拓老师曾经列举了关于高考的经典例子。

就是一个家庭千万不要简单、盲从的去填报志愿,而是要在报志愿前,先问问年轻人:十年后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探索年轻人未来的定位与理想;而问题的“本质解”在于:报志愿其实是达到人生目标的路线图起点,只有想清楚这些,才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进行规划。

高考报志愿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那么,回归到即将开始的高考志愿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凝练可行的原则呢?经过U型思考,沈老师提炼了三个关键原则,供相关朋友参考。

1. 扬长避短

第一个原则是扬长避短,就是根据年轻人真正的优势和强项来进行判断。

可以先通过一系列典型问题发掘孩子的优势,再基于优势来找到方向。

典型问题可以是:

  • 考生个人偏好是什么?为什么?
  • 考生从小表现出的优势能力是什么?为什么?
  • 考生特别不擅长或厌烦的是什么?为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经过验证,一个考生的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好,而且又很喜欢科技方向,那么他大可以考虑“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长处,又可能激发他的兴趣(仅为示例,对孩子的天赋挖掘与方向判断需要综合审慎进行)。

2. 顺应趋势

第二个原则叫做顺应趋势,就是预判未来职场对于人才的要求,结合孩子的特质,选择合适的专业。

典型问题可以是:

  • X专业培养的方向是什么?
  • X专业方向未来人才市场的特征是什么?
  • X行业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经过验证,一个考生的特质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确实比较匹配,那么就可以深入考虑;相反,如果已经清楚了解了某个行业从业人员特质和孩子的特点差异较大,考虑其他专业也不失为一种理智选择(仅为示例,对孩子的天赋挖掘与方向判断需要综合审慎进行)。

3. 蓝图牵引

第三个原则叫做蓝图牵引,就是展望未来的愿景,结合孩子的特质,选择合适的专业。

典型问题可以是:

  • 考生未来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 考生未来理想的职业是什么?
  • 考生最渴望展现人生价值的场景是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经过验证,一个考生知道自己最渴望的状态是安静的做历史研究,这样的情况下她会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那么为了与考生的愿景匹配,不妨选择适合她的人文类专业方向,即使将来不以此谋生,也可朝考生向往的生活更进一步(仅为示例,对孩子天赋挖掘与方向判断需要综合审慎进行)。

用U型思考拆解高考志愿填报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结合U型思考主理人沈拓老师的观点,梳理了高考的本质。接下来,我们通过“生涯规划专家”桑国勇老师的U型思考,为填报志愿提供更加具体的建议。

在桑老师看来,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操作过程,本质问题是一个“成就理想自己”的过程,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深思:

认知自我

在认识自我层面,可以通过专业测评和经历校验来进行判断。

其中专业测评是依托于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手段,对考生进行一系列测试,对他的潜能、兴趣、优势、职业倾向进行判断,从而得到精准的决策依据。

而对于已经了解到的认知结论,还需要通过“经历校验”来进一步复核(如果考生没有条件进行测评,也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例如问一些这样的具体问题:

  • 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体现的优势能力是什么?为什么?与能力测评上的表现是否符合?
  • 学生个人有没有明显偏好,如果有,偏好是什么?为什么?与兴趣测评是否符合?
  • 学生在人格与社会化上,平时体现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与测评结果体现的组织管理、逆商、上进、自律、自尊、创造力等特征是否符合?
  • 考生特别不擅长或厌烦的是什么?为什么?比如不喜欢物理,是不喜欢这么课本身,还是不喜欢物理老师,还是不喜欢物理的学习方式,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不喜欢?

通过科学测评和经历校验,就可以避免直线式的思考,摆脱“拍脑门”式的决策,为考生选择方向提供更加清晰笃定的思路。

认知专业

要想报好志愿,仅仅完成自我认知还不够,还需要结合院校、专业、城市等三个要素的认知进一步分析,结合考生的特点和家庭情况来进行判断。

桑老师建议广大考生家庭,一定要坚持U型思考,不要一味迷信“城市>学校>专业”的报考思路,坚持实事求是来做出选择。

因为每一个决策思路,都有其优势和缺点,一味不假思索的套用某些“经验”,有可能适得其反。

分析实现路径

很多家长非常务实,主要关心未来的就业问题。

考虑到未来的变化,桑老师建议大家能够“辩证、关联、动态”的看待这个问题,而且要结合职业方向和专业方向进行分析。

例如看待某个职业,不仅仅要看现在的就业和收入等因素,还要注重观察该职业相关的岗位是否足够宽阔,相关的行业是否有较强的相同性,国家的产业布局是否有利好的趋势等等。

在这个环节,切忌刻舟求剑式的简单思考,一定要收集足够的信息量,将眼光放长远。

用U型思考分析新高考下的教育趋势

面对未来,除了当前亟待填报高考志愿的家庭,更多的家庭关心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正如沈拓老师强调的:“高考制度变革是中国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重大教育改革,从高考倒逼延伸到初中、小学,需要家长和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未来的“新高考”,将更加侧重考察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知识点本质的能力、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并有序表达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积极变化,沈拓老师和桑国勇老师结合当前新高考的变化,给出了如下建议。

  • 学生应该学会运用U型思考,追求知识点的“本质解”,而非死记硬背
  • 家长应该学会运用U型思考,对孩子进行针对性辅导,而非一味刷题
  • 共同运用U型思考,聚焦关键问题,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学习水平

相关专家介绍

沈 拓:清华大学MBA课程教授、混沌大学创新领教、U型思考主理人、多年商业咨询及战略顾问经验,曾帮助多家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增长突破。U型思考训练营核心讲师。

桑国勇:生涯规划专家,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会长;PFF首席教育咨询专家兼创始人、资深互联网产品技术及运营专家,曾为上千个高考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孙嘉天:混沌大学创新助教,生涯规划师,U型思考课程主任兼U型思考训练营负责人。曾任清华控股人力资源总监,对于科技类、投资类岗位的人才发展有深度研究(本文作者)。

备注:以上专家观点,代表个人意见,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U型思考训练营推荐】

U型思考是沈拓老师与混沌大学增长学院共同研发的思维模型,特别适合于在重大决策时进行深度思考获取笃定答案。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欢迎你加入U型思考训练营,与优秀的领教、助教和同学,共同提升深度能力。

参加过U型思考训练营的同学,他们是这样说的:

  1. 魏志强:U型之石,可以攻愚钝。U型思考训练营开启了深度思考、本质思维之路。
  2. 于小黎:学习一次U型,享众生“优”。
  3. 向 北:U型思考,让你三思而后行。
  4. 陈培娜:用极低的价格,收获了完整可落地的战略方案。
  5. 李嘉豪:参加过最好的训练营,没说的!报名就是了。
  6. 贾 川:有价的课程,带给了我们无价的知识!
  7. 杨京兰:沈拓老师水平杠杠滴,助教辅导一针见血,学员有高手。在这里可以得到全方位支持。

常见问题

什么是U型思考方法?

U型思考是一种本质思考方法,强调用'问、挖、破、立'四个步骤解决复杂问题。它通过切换视角,将自己当'客户',用自我咨询的方式,客观整合思维模型、咨询工具和领域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挖掘问题本质、找到本质解。

高考志愿填报应该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高考志愿填报应遵循三个核心原则:扬长避短(根据考生真正的优势和强项判断)、顺应趋势(预判未来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蓝图牵引(展望未来愿景结合考生特质选择)。这些原则基于U型思考方法,帮助考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如何运用U型思考进行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可通过专业测评和经历校验进行。专业测评依托心理学、脑科学等专业手段对考生潜能、兴趣、优势进行判断;经历校验则通过具体问题复核认知结论,如学生平时体现的优势能力、个人偏好、人格特征等,避免直线式思考。

新高考下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新高考更侧重考察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点本质、融会贯通及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应运用U型思考追求知识点'本质解'而非死记硬背;家长应进行针对性辅导而非一味刷题;共同运用U型思考聚焦关键问题,通过刻意练习提升学习水平。

为什么在高考志愿填报这类重大问题上容易陷入迷茫?

因为很多人存在'思维懒惰',决策时往往短视、从众、依赖惯性。直线思考替代了深思熟虑,权威见解压倒个性化需求,直觉拍脑袋替代实事求是。U型思考帮助切换视角,用专业态度对待自己的关键问题,避免'自我蒙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