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C语言、通信卫星、激光、Unix系统,这些技术和程序语言在当下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你是否知道,它们最早都诞生于同一个地方——贝尔实验室。
建立近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实验室诞生了9项诺贝尔奖、5次图灵奖,16位科学家获得了美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座最初由美国电信巨头AT&T创立的实验室,让很多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产品定型和验证的跨越,也推动了美国基础科研技术的发展。
回望中国,国内的研发投入、科研规模、专利数量等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高科技产业领域存在被“卡脖子”的状况。
作为中国的市场化企业,能否像“贝尔实验室”一样,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科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尽早发挥力量,助力生产力飞跃?
其实已经有一些充满理想的创业者在这方面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吗,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逆向研发技术的吗?请关注本周四20:00混沌直播间,三位来自工业与出行领域的创业者,将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创新思考和实践方法。
在他们的方案中,你将了解到:如何用定向技术开发帮助中国工业振兴?如何用智能车连接智慧城市?如何用数据增效新能源电池服务网络?
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到混沌创新领教刘立老师,用“一思维”解开业务发展难题,探讨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本周四20:00,混沌直播间,让我们学习真实创新业务,听专家解析落地思路,扫码预约参与互动吧!
本期点评领教介绍
刘立
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学院教授,资深创业创新推动家,多次创业者、创新型组织和社会创新推动者。
1996年从政府辞职下海,引入并开创了中国电视直销事业。
从事创新管理研究、培训、投资咨询超过15年,主持科技部等国家省市研究项目十余项,在《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超过30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
本期PK方案主题
- 电池服务网络创新方案
- 智能车联网创新方案
- 华碧实验室的“一思维”
往期参与同学评价
赵华成:老师提的4个建议都很受用,其中有2个建议也是我们近期在尝试的。总之,混沌博大精深,高手如云,要持续学习,提升认知。
郑珊珊:老师的点评很一针见血,指出的问题确实是我最近有在思考的。
游禹橙:因为要展示方案,所以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去逼迫自己深入思考,爆发出潜力。跟老师的聊天中也会得到一些很有建设意义的反馈,可以指导接下来的落地。
柳世根:太深刻了,“一思维”推来推去每一次都不一样,每次都觉得这次对了,然后就漏洞百出,但是挺过瘾的,老师三连问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