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策中,直觉和情绪一无是处吗?只有抛除“感性”之后的纯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决策?……7月21日(周六)上午10:40,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将为你全面解析“情绪与决策”,告诉你情绪产生的科学机制,帮你更好地理解大脑和身体的关系,从而重新认识你自己。如果你在情绪控制方面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你对于直觉决策有着某种困惑,请一定要来追课。课前热身精彩观点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感受下洪兰教授的精彩观点吧:
1、理智对情绪的控制比较弱,情绪对理智的控制比较强,这里最大的原因在于杏仁核。
2、情绪的关键期是5岁。孩子必须要有适当情绪的刺激,长大以后他才会表达这些情绪。
3、惯性动作可以压抑杏仁核的活化,让你的心情变好。比如,你一定有这种经验:早上起床无缘无故心情就不好了。于是你去看门窗有没有关好、屋顶有没有漏、动物有没有拴好,巡一遍之后,心情可能就会好起来。
4、情绪控制在你自己手上。任何事情都是取决于心态,如果能够改变心态,就可以改变生命。
5、事物的重量和冷热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这叫具身认知。
6、大脑最终的目的是要内外平衡。大脑左脑前区有一个解释者,外面讯息来了,就赶快给他做个最合理的解释,解释不了,找一些东西来补充,将自己的行为和感情合理化,以求达到内在的认知和外在刺激的平衡。
7、大脑比你先知道。大脑并不是靠神经细胞的讯息来解释外面的真实世界,它有自己组合和解释的方式。
8、有了感情,理性才能够做判断,如果没有感情,理性就没有办法做出判断来。而且感情并不是意识界的感情,是意识之前大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9、大事情是Listen to your heart(听从你的内心),小事情是Listen to your head (听从你的大脑)。
本期编辑:桂子联系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免费试听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