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不是盲目试错【一页一菩提】

1234

《精益创业》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它讲的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去获得认知。书中讲到,首先要进行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然后行动起来,通过行动去验证假设,通过反思去获得认知。行动有一个技巧叫做MVP,即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要先行动,而且是最小步伐的行动,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认知,然后第二步、第三步。

这本书几乎是今天硅谷创业的圣经,跟过去的大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方式。创业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新创企业还不知道它们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顾客在哪里。计划和预测只能基于长期、稳定的运营历史和相对静止的环境。而这些条件新创企业都不具备。

新创企业必须在消耗完启动资金之前,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有价值的认知,作者埃里克将精益创业提炼为一个反馈循环:想法—行动—反思—认知—新的想法。

市场从来不是有耐心的等待者

MVP与可知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是,可知论非常有信心,一切尽在掌握中,所以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大计划来实施。但是,现在却不是这个观念了。

我们举个例子,2014年小米网站已是全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网站了,一般人会认为小米开发电商网站的时候会投入100个人,闭门研发半年开发出来。事实并非如此,小米的电商网站是4个工程师用1个月时间开发出来的。当时只卖一个产品就是可乐,一折卖可乐,卖给内部员工,内部员工下单,产生订单之后,工程师把可乐送到员工座位上,员工签收后回来,通过把流程跑通来测试这个流程。今天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网站是通过一折卖可乐起步的。

马化腾谈"速度"时讲道:"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习惯于追求完美,总要把产品反复打磨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推出来。"

"这些做法在实践当中经常有不太好的结果,因为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的,这就是不可知论。我的建议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产品打磨出来了。"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讲的"摸着石头过河"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1992年曾讲道:"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新创企业更应该用精益创业式

硅谷的创业,过去是火箭发射式,这是在机械论指导下的方式,今天变成了精益创业式。火箭发射式,一定要全部都想好,这是一种做法,今天仍然可以这么做,但我建议新创企业更应该用精益创业式。

苹果被认为是火箭发射式,依靠一个天才人物的天才设想。微软也是火箭发射式,微软每一两年甚至是三四年,才发射一个新版本,这个新版本是上千工程师闭关花几年时间研发出来的,然后发布出去。这期间没有用户参与,没有分阶段的尝试。

谷歌是精益创业式,新生代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基本都是这个方式。谷歌有一个尝试吧文化,公司里强调尝试学习而非计划执行。任何一个新的东西都放在实验室的公众网址里,有兴趣的可以试用。一个产品在高管最终决策时,已经有几十个谷歌人和成百上千的用户试用过并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了。它的任何一个产品在发布前都已经被验证了。

Facebook是最典型的精益创业式。传说,扎克伯格在跟女朋友分手后,把哈佛花名册上的女生相片黑了下来,然后写了一个小软件,随机把两个女生的相片摆在一起,让你选哪个更漂亮,选完了之后,又有两个相片再选,当晚把哈佛的网站给弄瘫了,Facebook就是这么来的,并且立刻就在哈佛风靡起来。接下来Facebook才推到常春藤学校去,后来东海岸、西海岸,然后全美国,最后是全世界,完全是精益创业式的。

在一个小的地方验证成功了,再推广出去

今天做事情千万不要怕小,千万不要求大,在一个小的地方验证成功了,然后再推广出去,这是精益创业式的方式。由于不可知,你要先行动起来,然后反思,去获得认知,再指导你的行动,以认知为中心,手段是行动,这叫基于认知的方法论。

张小龙可以说是今天中国唯一一个七星级的产品经理,他说他不知道两个月后的微信会是什么样的,因为在这两个月中他们的认知会提升很多。他说,"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创造了新的事物,这就是精益创业。而微软是怎么做的呢?微软在开发这个版本的时候,一定有另外一个团队在开发下一个版本。

现在,很多崇尚规划的学者都在谈论战略思考而不是规划。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分析和预测能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洞悉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中悟出道理,成为学得最好、最快的学生。不要做执行计划,而是要做学习计划,这就是积极的不可知论。

万科总裁郁亮说:"做战略框架是有用,而思考具体做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我们很多人还停留在互联网之前的工业思维上。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你想做什么、有什么部署、今年要什么,明年要什么、后年怎么实现、十年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我永远都不知道。"

不可知论不是消极,而是要求我们的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要求我们的态度从傲慢变为谦逊。不可知论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去寻找认知,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MVP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要永远保持一种新鲜的心灵,过去的成功,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阻碍。过去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获得今天的认知,认知成为我们一切的起点和抓手,我们所有的存量都是为了获得认知,获得增量。由此,你的视野才从过去转向未来,从客体转向主体。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跟巨头做一样的事情,成功率只有6%,做不一样的事情,成功率高达37%

精益创业与盲目试错有什么区别?不确定性难道是完全的不可预测、没有秩序吗?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不能说是混乱,而是有秩序的,是混沌之中的秩序。这种混沌中的秩序,在混沌理论中用分形图来表达,在量子力学里用概率来表达。

概率论违反了我们的直觉,这世界不是确定的,但概率论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预言每次结果,但可以确认每次不同结果出现的概率。

我提出"颠覆式创新"概率说,是指在破坏性创新中,单个创新的成功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创新成功率是可以预测的。从进入市场的概率上来看,现实生活当中67%的小公司会进入主流市场跟巨头作正面竞争,只有33%的小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做跟大公司不同的事。但从成功率上看,跟巨头做一样的事情,战胜巨头的成功率只有6%,跟巨头做不一样的事情,成功率高达37%,是前者的6倍多。

应对行业颠覆,方向感重过战术一万倍。方向感是什么?就是那个概率高的地方。现在创业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寻找能把肥猪吹上天的大风口。"这个大风口就是我这里说的高概率的地方。未来能把原子和比特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领域,都是成功概率高的地方,比如O2O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精益创业是在颠覆性创新方向感指引下的产品微创新。

我还提出"互联网思维"概率说,是指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三个零模型:毛利率、产品周期、人冗合度趋零。毛利率趋零,中间成本趋零,企业必须有二次打击盈利能力;产品周期趋零,产品功能成为标配,情感变成强需;人与人冗合度趋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分工,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因此,我的互联网思维的三个关键词就是:产品、社群、自组织。

(选自李善友《互联网世界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常见问题

什么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方法论?

精益创业的核心方法论是一个反馈循环:想法—行动—反思—认知—新的想法。新创企业必须在消耗完启动资金之前,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有价值的认知,这不同于过去基于长期稳定运营历史的计划和预测方式。

精益创业中MVP指的是什么?

MVP即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精益创业的一个重要技巧。它指的是面对新生事物时,要先进行最小步伐的行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认知。例如小米电商网站最初仅由4个工程师用1个月开发,只卖一折可乐给内部员工以测试流程。

精益创业与火箭发射式创业有何区别?

火箭发射式创业要求在行动前全部规划好,如微软和苹果的方式,依靠天才设想或大量工程师闭门研发。而精益创业式则强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如谷歌的尝试吧文化和Facebook的起源,在一个小范围验证成功后再推广。

为什么说未来是不可知的?

未来不可知的观点要求我们洞悉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已发生事件中悟出道理,成为学得最好最快的学生。张小龙认为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微信每个版本的功能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因为认知会不断提升。

精益创业与盲目试错有什么区别?

精益创业并非盲目试错,它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混沌的秩序。根据颠覆式创新概率说,虽然单个创新成功不可预测,但创新成功率可以预测。关键在于选择高概率方向,例如做与巨头不同的事情成功率高达37%,是正面竞争的6倍多。

如何理解“方向感重过战术一万倍”?

方向感指的是高概率的地方,即所谓的“大风口”。应对行业颠覆时,选择正确的方向远比具体的战术重要。例如,未来能将原子和比特世界连接的领域(如O2O)就是成功概率高的地方,精益创业是在这种方向感指引下的产品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