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友教授在成都授课:如何问问题?

ChatGPT 3.5的诞生,如一声惊雷,搅动了技术革命的平静湖水。人们前所未有地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学会提问题变得至关重要,甚至问问题也需要专门学了——各种prompt(提示词)攻略火遍全网便是例证。善友教授17号在成都分社录制的课程《我问故我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工具人》即将于本周六登录混沌APP,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成都线下录课的学习情景。

5月17号下午,善友教授在混沌成都分社开讲。虽然是工作日(周三)下午,现场仍然涌进了200多位同学,除了成都当地的以外,还有不少从北京、上海、广州、昆南慕名前来的同学。

善友教授其实在3月份刚刚来过成都分社,那次他带来的主题是“一战略”系列课的最后一讲——《迭代反馈》;而时隔2个月再次来成都,则是善友教授新的系列课“一成长”的第二讲——《我问故我在》,他坦言喜欢巴山蜀水,所以今年很多工作都安排在成都这方宝地。

倾城社长代表成都分社的同学对教授的再次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善友教授每个月会去到不同的分社录制一堂课,代表着他最新的思考,他也借这方流动的讲台整理自己的思考,与来自四面八方同学们的互动中汲取养分,进一步迭代理论。

三年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每个人都被迫去思考:今时今日,我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状态有没有(或要不要)什么样的改变?人生的意义问题,从来没有被我们每一个人如此急切地关注和思考。

善友教授在课程的开始,借《十三邀》许知远邀请许倬云老先生对谈的那一期节目视频,开启了人生的意义这一话题。

在整堂课程中,善友教授都在表达这么一个观点:关于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问题,给一个具体的答案远远没有学会始终向自己询问这些终极问题重要。

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如石破天惊,揭开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善友教授借助笛卡尔的句式说:“我问故我在”,以此来强调他认为学会问问题的重要性,他称之为“以问入道”。

全世界最火的科技狂人、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也曾经在十二三岁时思考这些问题,一度陷入抑郁,但一个科幻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给他带来了巨大改变。

马斯克在看完《银河系漫游指南》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问对问题,比找答案重要的多。要扩大人类意识的范围和规模,提出更好的问题,他后来创立SpaceX,以让人类移民火星为目标;又创立特斯拉,加速人类向可持续能源的世界转换的速度,背后都有这个科幻系列带给他的影响。

借着剖析马斯克的人生哲学为起点,善友教授带来了六个跟“提问题”尤其是“提大问题”相关的故事:分别是笛卡尔的“我存在吗”、苏格拉底的“我知道什么”、马斯克12岁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光速是什么意思”、物理学家们的“这个世界是什么”、轴心期哲学家们的“彼岸是什么”等问题,整堂课程内容充实、发人深省。

在谈到苏格拉底、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时,善友教授感慨:哪怕你全副心力都在应付眼前的琐务上,无暇他顾,也不要忘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那批代表性的哲学家、思想者,之所以代表了人类的理性之光,正因为他们扛起了为整个人类“问终极问题”、探索意义的重任,才让人类走到了今天,他们值得我们的严肃对待和崇敬。

本堂课,将于本周六(6月3号)上午9:00准时上架混沌APP,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留意,预约课程:

除了课程,教授还在17号下午现场设计了三个小练习环节,练习大家问问题尤其是问大问题的能力。

善友教授说:我们真的在被训练成一个个只想找正确答案的机器,当ChatGPT出来之后,发现有一个机器比我们人类回答问题更强,那人类怎么办呢?或许我们只剩下一个能力,就是提问的能力。

现场有六位同学分享了他的人生终极问题。

第一位登台的是优佳教育总经理曾祥勇同学,他说,在善友教授问完后,他很快就对自己问出了一个问题:“普通的家庭怎样培养出有能力且幸福的下一代?”他说,我自己是从事教育的,所以看过非常非常多的家庭,他有一个感慨:其实很多人没有问问题的权利,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一定的层次,才有问问题的权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某一代人没有问问题的权利,可能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会有问问题的权利。

第二位登台的是成都天立学校校长杨昭涛同学,她说,我想提给自己的问题是:“我怎样可以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因为在我创办的天立学校开学的第一周,有个6岁的小女孩来到教室,她用拼音加歪歪扭扭的简单的汉字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不是天立,是天堂。”那一刻,对我冲击巨大,兴许从那一天起,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许孩子一所充满爱和智慧的学校,所以我想提的问题是:“怎样为需要的人、需要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打造一个天堂?”

第三位登台分享的是来自软通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罗丽莎,她说自己写下的不止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相关问题:第一,我如何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第二,我如何让自己更加轻松喜悦?第三,为什么我要让别人更加轻松愉悦?第四,为什么我自己想要更加轻松喜悦?她笑言,过去过得实在太苦了,才有这一串问题问向自己。她说自己这两年的时光其实都是偷来的,这两年做了自己所有想做的事情,过得很开心、很幸福,既不想过去的苦和穷,也不为未来焦虑,笃定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

第四位登台分享的是来自共益咨询有限公司的孙苑鑫同学,他问给自己的问题是:“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并表示这将是尽其一生将要思考和尝试去解答的一个问题。孙同学在他读本科时,曾经去北欧国家丹麦留学,被那里的城市面貌所深深吸引,丹麦的发展指数、宜居程度、可持续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都很高,这让他后来选择了城市规划师职业,希望用他的努力带来城市的美好。他还说,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从城市规划师变成了一个社会创新者和一个Change Maker(变革者),希望把设计带到公共政策制定中,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五位登台分享的是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公司的廖庆新同学,她说我提给自己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是我?”她说,从小学开始,其实她都在问这个问题,上体育课她跑不快,就在想为什么别人腿那么长,而我却长这么矮;为什么别人智力很高,学习毫不费力,而我却智力平平;我为什么是我?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为什么是我的灵魂、我的躯体这样一种存在呢?这个问题,刚才和其他同学讨论时也没有得出答案,但她说:“我希望我自己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我会把这个事情能够思考清楚”。

第六位登台的是张立行小朋友,他是跟着妈妈(成都爱信达教育总经理)一块来听善友教授课的,他说自己写下的问题是:“现实是什么?”他说之所以写下这个问题,是受善友教授对笛卡尔哲学的讲授受到的启发,原本他以为现实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现在这上标准似乎动摇了。他现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会持续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去生活。

善友教授总结说: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过去总是:要么给你个答案,要么给你个标准,他今天的课上则完全另取异途:你自己怎么提这个问题,决定着你自己怎么过好一生。

我们要学会提问题的能力,是特别特别难的。善友教授说自己差不多花了十年的时间,一直在训练自己提问的能力。十年之前,他跟王东岳老师开始学习哲学,其实这十年就是在训练自己提问的能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自己那个终极问题。但是只要人生开始提那个问,就发现会慢慢慢慢地有所改变了。

善友教授说:你们大家来到混沌,绝对不是在这里听他或者其他任何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终极的真理、终极的答案,那样会是混沌的失败。

善友教授在讲完马斯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以及爱因斯坦“光速是什么”这两个提问题的故事之后,又设计了现场第二个小练习:关于你的事业,你能提出的那个终极问题会是什么呢?

善友教授说:希望同学们问向自己的这个问题将会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的事业,把事业的边界打开。

共有五位同学分享了他的事业观的问题。

第一个登台分享的是来自云南普洱太吉茶叶总经理的鲁显华同学,他问给自己事业的问题是:“一个云南茶商如何照顾好客人的情绪?”这位远道而来的听课同学特别有自嘲的幽默感,他说自己做生意,最痛苦的就是总Get不到别人的情绪,而经常得罪人,客户随便跟他聊两句就把他拉黑了,以至于自己最近觉得做生意的本质是研究人心,而不是研究产品吧。

第二位登台的是卢伟巍同学,他提给自己事业观的重要问题是:“人人都想改变世界,我能否还原这个世界?”卢同学坦言自己的事业进行过几次转轨,他曾做了10年的移动通讯,14年的物流,最近一两年转做农业。而问出这个问题的背后逻辑是:人人喊着改变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改变得乱七八糟,什么样的问题都冒出来了,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怎么还原这个世界本来所是的样子。

第三位登台的是来自中信证券的杨霭同学,她问给自己事业观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行业或者组织值得得到更多的财富分配,然后我们的财富如何流动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因为杨同学是从事金融行业的,每天跟财富打交道,在她这串问题的背后,其实是"金融行业的一到底是什么",金融行业对客户、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将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第四位登台分享的是来自成都华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综合运营总监的袁莉萍同学,她提给自己事业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自由而幸福?”因为袁同学过去十几年都从事的是少儿培训,工作曾经无比忙碌,996甚至712都是家常便饭,没有时间思考,其实活在善友教授说的被工具化、被定义、被标签的范畴和框架内,已经忘了要问自己问题,忘了问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今后,她希望自觉而觉人,帮助更多的人自由而幸福。

第五位登台分享的同学是来自四川朴法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帆同学,她对自己的事业观提的重要问题是:“作为一名律师,我的价值是打赢一个官司,还是通过可能是非法律的手段帮当事人真正地解决问题呢?”身为一名律师,她在工作中有很多困惑,比如她最近碰到了一个事儿,一个前来咨询的客户说自己碰到了一个巨麻烦的事儿,自己预测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官司,但经杨律师提纲契领一分析,告诉客户只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合同纠纷的案子。在办代理合同时,客户却对杨律师的报价不满:您说是个简单案子,为什么收价这么贵?

现场的互动问答也特别热烈,一些很好的问答我们留在了正课里,这里就不赘述。

听完这一场富有哲理的课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启发,从日常生活中短暂抽离,重新检视:"我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该问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或是一成不变、单调重复;或是疲精费神、劳累忙碌;或是拼却全力,却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累到底图什么?躺平,不甘心;内卷,卷不动。进退失据,心无所依。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陷入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意义危机挑战着人们。

对生存产生困惑的时候,是拥抱哲学的最好时机。哲学家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看似玄远,其实与我们深层的精神需求切切相关。

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本周六(6月3号)混沌APP收看本课程:

常见问题

善友教授在成都授课的主题是什么?

善友教授在成都授课的主题是《我问故我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工具人》,这是他新的系列课‘一成长’的第二讲,核心观点是强调学会提问比寻找答案更重要。

为什么善友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提问能力很重要?

善友教授认为,ChatGPT等AI技术展示了机器在回答问题上的强大能力,因此人类需要回归并强化我们独有的提问能力,以避免被工具化,他强调‘我问故我在’,将提问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

课程中提到了哪些关于提问的著名人物和故事?

课程中提到了笛卡尔的‘我存在吗’、苏格拉底的‘我知道什么’、马斯克12岁时思考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光速是什么意思’等六个关于‘提大问题’的故事,以此阐述提问的价值。

现场学员分享了哪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现场有六位学员分享了个人问题,例如优佳教育总经理曾祥勇问‘普通家庭如何培养有能力且幸福的下一代’,成都天立学校校长杨昭涛问‘如何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软通动力罗丽莎问如何让自己和他人更轻松愉悦等。

现场学员分享了哪些关于事业观的终极问题?

有五位学员分享了事业观问题,例如普洱云太吉茶叶总经理鲁显华问‘一个云南茶商如何照顾好客人的情绪’,中信证券杨霭问‘什么行业值得更多财富分配以使世界更美好’,成都华邑信息袁莉萍问‘如何帮助更多人自由而幸福’等。

善友教授如何总结提问与人生的关系?

善友教授总结道,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个人如何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决定了你将如何度过一生。他分享自己花了十年时间训练提问能力,并认为开始提问本身就会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