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新的体验,伴随着新场景的创造;新的流行,伴随着新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即新场景的流行方式。
一、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
9月,好妹妹乐队在工人体育场成功举办了演唱会(据说好妹妹是登上工体场的第一个独立音乐人),之前也曾经在京东上发起过众筹,此前这么做的只有凤凰传奇和汪峰,要不是京东众筹发布这样一个演唱会,我敢肯定在座的各位大都不知道好妹妹。他们从只有几十个观众的酒吧,到上千人的小剧场,再到上万人的工人体育场。一路走来,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其实,京东众筹和剧院本身就是新场景,网易云音乐本身就是场景。剧院这样一个现实空间,丝毫并不能掩盖它作为线上表达方式载体的形式,它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玩法变了。
很多人不知道好妹妹,但喜欢他们的一小群人非常喜欢,自己玩的很High,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宿命。每一个亚文化,每一个小众的趣味,都是以人为主体,每一个亚文化都代表着更加碎片化的聚焦能力。
好妹妹乐队在工体的演唱会现场B站的弹幕也是一种亚文化。看到弹幕的火爆,腾讯新闻客户端曾全力以赴推出了「快豹」——定位为「轻松阅读,快乐吐槽」。但是两个月后发现不对了,吐槽不是这么玩的,最后改叫「天天快报」。完全了解微信、手机QQ的腾讯新闻团队打造的这款产品,有其技术之名,有其吐槽之形,但是没有什么?它没有真正意义上B站的交互能力、交流氛围和亚文化的分层。
不同亚文化的话语体系是不一样的,沟通是成本不一样的,社交元素是不一样的,每种亚文化都严格分布在不同的碎片中。
二、产品即场景
我们很多人把河狸家定义为上门美甲,但细一分析,会发现这样描述这个场景是有问题的。因为女性逛街、血拼,和闺蜜一起做美容、美发、美甲,貌似才是真实的刚需场景。但事实上,当美甲进化为上门的美容、美发、美甲的时候,当信任关系确立以后,家里宝宝的生日要不要跟拍?夫妻结婚周年庆要不要策划一个庆典?河狸家会变成连接消费者和手艺人的大平台,它明修栈道的美业只不过是一种切入方式。
河狸家在带动很多隐性的家庭消费需求。场景可以是低频场景或高频场景。如果没有信任关系,没有长期形成的碎片化的场景需求,我不会想到两周年还要给太太一个惊喜,因为这样的低频场景长期以来是被压抑的。
我们说在谈论场景的时候,场景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咖啡外卖作为一个独特的品类是成立的,是基于类似这样的场景——下午4点钟我们要头脑风暴,选择连咖啡吧!晚上12点,喝杯咖啡,脑洞大开……基于这样被激活的场景,形成了解决方案,这就是商业模式。
产品即场景——在喜马拉雅听罗辑思维有人问罗辑思维的核心场景到底是什么?早上7点起来是上厕所的时间,它切入了一个真实的场景。里面内容还不错,你还感兴趣,马桶伴侣成立了。罗辑思维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罗辑思维成就优酷自制剧,还顺便成就了喜马拉雅等音频电台。为什么?这就是场景本身的一种证实,要一动不动盯着一个单机位的罗胖看有什么意思?最好是让我一边玩游戏一边听罗辑思维的视频,没错,听视频是非常真实的用户场景。我们在运动、健身、开车时也是这样,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罗辑思维成就了喜马拉雅。
罗辑思维基于知识的共享模式,也让河狸家和罗辑思维开始竞争了(笑),它们都是搭建人和手艺人的平台,还有一系列基于技能共享、知识盈余交换等创新模式。河狸家、罗辑思维、滴滴打车、Uber其实都在争夺同一场景,当然他们还没有进入火力全开的阶段。但我们得意识到方生方死,向死而生才是创业者的宿命。
三、分享即获取
当我们谈到人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首先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是一种富有行动力的交互性的社群。社群的核心是自组织和自连接。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以社群为中心,我们才能找到定义新产品的能力。
分享的过程让产品本身具备了连接的能力,而分享、连接进而形成了社群的动力。为什么有免费的字幕组?重要的是,今天把小恶魔的角色分给你了,龙母的角色分给他了,而且有共同兴趣的一群天南海北的人聚到了一起;为什么那么多跑团?那么多人晒跑鞋、晒跑步配速?这都是亚文化圈中的表达和分享。社群中的人要做贡献,做贡献本身就是对他价值最大的回馈和肯定。
四、跨界即连接
互联网+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实现「人、货、物」的场景化。进化以人为连接的逻辑,我们对于用户产品平台,要重新定义,重新思考,重新梳理它的核心。品牌不是品牌了,品牌是在于你得讲出场景的故事。
三星和Costa的合作是基于无线充电,你用三星手机直接可以在那儿无线充电,这就非常酷,约人在Costa喝咖啡就显得很高大上。
最近微信在人大搞活动,他们提了几个观点,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是说在传统零售模式和交易模型中支付代表一次交易的终结。但是在微信的场景里面,支付代表与用户又一次的数字化连接,意味着对消费者的一种洞察,采集你的兴趣、消费能力、消费的时间,类似于PC时代的cookies。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支付意味着新交易的起点,它是下一单的基础。
五、流行即流量
跨界的依据并不是对方是不是巨头,而是看他有没有势能,能不能拉升品牌的形象,能不能形成对你的用户价值的增值。势能是别人,无论是个人、品牌、机构愿意主动和你连接的意愿。势能是跨界的依据。这不是简单的营销层面的流量合作,更多是基于品牌基因层面的合作,更多在用户的调性和社群属性层面。这就是为什么说流行才是流量。
韩剧《匹诺曹》大火的时候,很多粉丝都在搜剧中朴信惠的同款纽扣项链,在这些粉丝的心目中,这款项链比梵克雅宝的戒指都更有价值。而大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更带火了澳大利亚的维斯特洛系列葡萄酒,强烈建议京东商城独家代理这个牌子的葡萄酒。《权力的游戏》同名葡萄酒系列
总结一下
场景革命的核心,第一是体验,第二是连接,第三是社群,第四是数据。「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数据」让场景精确匹配用户需求。创业者要多问问产品的需求是不是人真实的场景需求?是不是真实场景的痛点,有没有形成解决方案?在形成解决方案过程中,用户的表现,能不能社群化?能不能圈子化?产品本身是不是能形成了时间的占有和拥有,形成了时间的伴随?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瑜珈、茶道、跑步,骑行、虚拟现实、动漫……时,其实我们都在谈论新的一种生活场景崛起的可能性,这是拥抱场景红利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