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的陈祉妍教授及团队,发布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5.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同时调查发现:轻度及以下焦虑的乡村儿童占74.3%。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处境令人担忧。多地疫情加剧的形势下,当父母在外地打工,而学校停课阶段,亲人和同学远离,乡村儿童该如何应对心理上的“空洞”?
近年来,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步得到社会重视,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公益项目在资金筹措方面一直遇到挑战,尤其是预防性干预项目的筹资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儿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的慈善组织,日慈公益基金会开创了乡村儿童心智素养教育商业化赋能之路。那么它是如何在疫情最严重时,仍有足够的资金去确保核心项目的顺利开展的呢?
2022年3月9日,在混沌创商院与真爱梦想联合承办的公益圆桌会谈上,混沌·真爱创益院1期学员、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 张真进行了主题分享,用混沌商业思维梳理了其王牌公益项目“心灵魔法学院”的成长破局之道。
从供需连看局势
我们经常被问到,为什么会在六七年前,当大部分公益项目还在关注儿童是不是吃得饱、穿得暖、有没有学上时,日慈就已经关注到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源于我们机构在成立的前两年做的大量的走访工作。
走访时,孩子们对我们说,有时在学校里受欺负了也没有人管,会觉得一天都没什么意思;有时因为一些小事跟同学起冲突,事后深深懊恼无助;还有不少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优点,是个没用的人。
另一方面,老师们也频繁向我们反馈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比如说易怒、自卑、孤僻等。因为缺乏专业方法,老师们也同样无助,不知如何处理。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摸索,我们渐渐明晰了项目发展路径:通过和地方教育局合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在整个区县落地。
首先从需求端思考,教育局为什么会参与这件事情?
与我们合作的各地教育部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需求有三点:第一是维稳,减少学生极端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第二是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标;第三是打造示范模板(心理教育示范县/镇/校),偏好易规模化推广的模式,既要专业又要成本低,还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各县教育局,而不是城市教育局?核心原因很简单,城市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在城市大家普遍有个刻板印象,认为公益等于免费,等于质量不佳。另外作为公益项目,在资源上我们会优先倾向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非常需要心理方面的支持。同时农村教育局对公益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我们的项目主要选择了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地区,如湖南、河南、重庆和江西等。
再从连接端看,我们发现线上比较好的传播效果是老师们自发分享朋友圈,还有教育局对项目的官方宣传。
教育局会在其官方公众号和官网上发布跟日慈合作的相关消息等,然后向老师们推荐日慈课程。 线下,老师们会在自己学校或教育局大会上进行宣讲和推荐,帮我们带货。这都是非常不错的宣传方式。
同时在连接端,我们发现最强有力的连接者是乡村教师。他们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项目的受益人群之一,还是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宣传者。
最后再看供给端,所有的供给类服务和产品可以划分为治疗和干预。
它的专业门槛非常高,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可能三百至几千都有,治疗周期也比较长。所以整体层面供给非常有限,乡村地区更难以实现。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走预防性路线,即在心理问题发生前进行干预。因为半数以上的心理问题都出现在14岁前,如果我们能够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让孩子们生长出应对心理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大幅降低。
另外我们的业务一开始面向C端,即把课程开放给所有个体老师来申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户流失无法避免,而且规模化增长的速度、速率也十分受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尝试和区域教育局进行合作,也就是说我们和县教育局一起来共建整个地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帮助教育局实现项目的自运营。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日慈撤出,地方教育局也能够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再来看外部的势。
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还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等。这进一步激发了地方教育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从社会因素看,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已经高达24.6%,新冠疫情又进一步加剧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大环境下,大家普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尤甚。
总结来说,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专业的儿童心理产品和服务也有迫切需求。业内同行也能积极帮助我们对接合作、链接资源。此外供给端、心理专业的人才也在不断地增长,相应的学科发展也为整个项目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土壤。
对标竞品,我们的核心优势在哪?
那么,什么是我们可复制的核心能力呢?基于过往经验分析,我们认为日慈的研发培训、创新迭代、成效评估、数字化运营和政府关系能力相对比较核心。
可当我们进一步去反思这些能力和资源时,会发现我们的政府关系以及专家资源是相对弱势的。比如说,我们如何更好地向教育局推荐我们的项目,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合作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件事情。包括专家资源层面,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团队来指导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培育体系。
从外部竞合来看,大部分关系是合作关系。目前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心理健康赛道企业在做硬件建设,学生心理筛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这些从服务端来看,更多偏终端和后端,而我们做预防项目则更多偏前端。这其实刚好错位,能够在未来有个良好的业务合作互补关系;我们目前还和乡村教育类公益组织、陪伴类公益组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联合服务、传播推广等。未来等整个心理健康领域发展起来,我们会主动向心理健康课程类公益组织学习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实力。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构建推广能力,同步丰富专家资源。
综上,经过「局势竞我」四个层面的分析,我们找到了新的机会点。和四线的县教育局共建地方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以实现地方的自运营,从而长期助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
对于我们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来说,我们会用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和服务作为引擎,然后再以儿童心理的政策及议题的关注度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我们服务更多的乡村儿童。通过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县,实现与教育局共建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助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混沌创新领教案例点评
钱琼炜|伯藜创投联合创始人,伯藜创投创业孵化器CEO
当评估一个项目时,我非常鼓励大家用混沌模型——S曲线来看项目究竟到了哪个阶段。是在破局点前,还是在破局点后?这二者关联的战略动作是不一样的。很显然,日慈是在破局点后,站住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关键要素,那么下一步就要夯实我们的价值网。
就公益行业来说,整个价值网非常长。第一是募资能力,第二,也更关键的是组织成长问题。只有把募资能力和组织能力跟上,才能持续推行下探战略。现在这个模式未必就是最优模式,但也没关系。只要在一个增长飞轮上,就会发现整个供需连会越来越优化,你会找到越来越精准的需求,越来越好的推广方式。
在混沌,我们讲舍九取一。如果归根结底只说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组织能力。还是要回到战略杠杆上,到底是哪个真北指标在给组织反馈,然后再从组织动力、组织能力和组织机制这三方面,持续思考如何提升组织力。
沈杰|混沌创商院负责人,混沌x真爱创益院公益合伙人
没有政府的核心大力支持,也没法像企业一样有充足的融资,公益组织往往面临在有限的资源情形下解决社会问题的严峻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公益组织具备两种能力。
第一,要判断它是不是真的社会问题,是否是真需求。当你的产品还很不成熟时,如果你不需要做任何推广,还有大量用户涌过来,那就说明这个需求很旺盛,是一个真需求,这个产品是有社会价值的。而当过了破局点,就像日慈现在处于的增长阶段,我们其实已经看到需求很旺盛,那么此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舍九取一,也就是我们需要的第二种能力——聚焦。
钱是有限的,人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企业需要看哪一块的人群付费意愿最强。如果是公益组织,则需要把核心资源聚焦在核心刚需人群,也就是社会意义最大的人群上。
那么如何做到聚焦呢?这就需要回到创新的本质,通过供需连拆解、旧要素新组合来发现新机会。这个拆解的过程就是把每一个环节进行梳理,看在哪些环节投入最有效,这样我们才可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最后,我想说这个方案并没有就此结束。它就像创新一样,是一个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方案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反馈回来。这时还要继续用创益院习得的系统性思考方式去梳理业务方向,持续迭代。
混沌·真爱创益院由混沌创商院与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简称“真爱学院”)联合发起,致力于用商业思维打通公益盲区,用公益温情提升企业责任。项目立足于混沌系统化商业创新体系和真爱梦想的创新实战案例,通过构建商业X创新X公益的实战场,与公益和商业组织共同探索系统性公益创新,助力公益行业创新发展。如果您是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企业或公益组织的高级管理者、新"公益+商业"融合推动者、需系统学习创新公益的实践者,欢迎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