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生鲜行业已接近七年了,无论当年我们多么高估生鲜社区行业的难度,今天看来都是低估的。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二战的时候,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一直无法突破音速,一旦接近音速的时候,飞机就要失速,甚至会剧烈抖动而面临危险,这一现象被称为音障。当时的解决办法是训练更强的飞行员,但音障还是无法突破,即便把飞机蒙皮加厚,依然突破不了。直到二战后,飞机的发动机从压缩式变成了涡轮式,飞机这才冲破了音障。
我发现,整个零售行业一直都有这么一层音障在那里挡着,每当我们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越来越接近一个音障。传统因素导致我们总是试图更多地去培训员工,通过薪酬激励的方案,甚至烧钱的方式来突破规模或者突破成本,其实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甚至没有发现这样的悖论。从零售角度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五个悖论。
店长悖论:能薪级差
店长悖论,我称之为能薪级差。最小的店却要能力最全面的店长。你不要看这么一个小店,它需要店长无所不能,要懂生鲜、懂蔬菜、懂水果、懂肉,还要懂收银,懂管理。这时你会发现,这样的员工非常难找,而且店的产出也不支持我们给予更高的薪酬去招更优秀的人,所以能力和薪酬是有级差的。
物流悖论:空间失常
物流悖论,我称之为空间失常。你的量越大,仓库就会越大,配送路径就会越长,而你的物流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比如你的生鲜日吞吐到200吨的时候,每天大概有50辆到60辆的加长大卡车,100多辆的小卡车,在5个小时之内要把货卸下来,还要运走,过程中还要把商品卸货、分拣、打包,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会发现仓库的空间不够,甚至连停车场的空间都不够,所以当门店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物流悖论。
规模悖论:规模不经济
所有亏损的零售企业,都在等待一个神圣时刻,就是规模效应。但是我们做生鲜的时候却发现"规模不经济",因为规模很小的时候,供货量只需要批发市场或者少量几个农户提供,就能满足,这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是规模大了以后,批发市场、甚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的产出都不能满足你一天的供货量的时候,实际上需要你提前去收货、预定货物,给的往往不是低价,而是更高的价格。所以你会发现,当生鲜做到一定规模以后,你的收购价格不是变得更便宜了,而是变得更贵了。
忠诚悖论:促之即来,停之即去
生鲜行业不能套用传统商业的集客方式。原来我们总是希望用特价等方式,冲击竞争对手,让消费者养成购买习惯。但是生鲜行业的消费者比你更懂这个商品,他们甚至比你更了解隔壁店卖多少钱。所以就出现了忠诚悖论,促之即来,停之即去。有促销了,顾客经常买东西,促销一旦停止,顾客就走了,所以烧了很多钱,顾客却没有留存。
损耗悖论:容错池难题
损耗悖论几乎是顽疾。即使你前面已经做得很优秀,单店的产出很高,销售规模不小,但是你会发现毛利率很低。小店毛利率的波动远远大于大卖场,作为一个大卖场来讲,隔月的毛利率如果有一到两个点的差异,那都是重大事故,但小型店毛利率一个月上下浮动十个点都很正常。一开始,我们认为是估货不准造成的,所以我们试图用系统来找寻规律。后来发现没有规律可循,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容错池不够,即店铺的属性决定了即使一个小店也要准备大概600个生鲜单品,因为一旦品种减下来,店铺对顾客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为了解决消费者的随机性,假设每样商品都准备5个备货,会发现一个店其实备了3000个绝对数的单品,但一家小型店每天的来客数也就800到1000人,平均每个顾客也就是买3样生鲜,即使1000个顾客,每人都买3样生鲜,那就是3000样,这时候只备了3000样,就一定有的不够卖,有的剩多了。如果今天赶上下雨,只有400笔甚至500笔交易,你会发现剩下的商品全部卖不掉了。
如何解决这五大悖论?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学习前沿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