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8个月大的女婴妮妮在北京一家医院接受了一场机器人手术。这名女婴有重肾症状,但年幼的她难以承受传统的开放手术。能接受这个任务的是——有4条手臂、像章鱼一样的机器人医生。10个小时后,手术成功,3天后,女婴康复出院。让我们稍微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躺在手术台的是你,你敢不敢让机器人主宰你的身体?
该不该信任机器人?
关于这一问题常见两种回答,一种是“机器人比人类靠谱多了”,而另一种,则是“没有头脑的机器会做出什么,我万万不敢想。”
据媒体报道,2013年1-11月之间,美国FDA一共收到3697起关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不良事件报告。这个达芬奇机器人,就是上面提到那个给8个月女婴做手术的、章鱼一样的家伙。看,它就长这样 ▼
不过,先别急着下定论FDA医疗器材和放射健康中心新闻官表示,3600多起机器人手术不良事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但也有少部分是设备本身故障而导致。手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先不必“惶恐机器人”,关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让我们先了解几个比较让人安心的方面。
只有人类才犯低级错误
1994年11月,美国一名健康专栏作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39岁的贝琪·雷曼原定开始第三轮针对乳腺癌的化疗。然后治疗过程中,研究院在写用药顺序时犯了一个简单的数字错误,使雷曼的用药剂量大约增大了4倍。最终,她因药物过量而离世。
在美国,每年直接死于这种本可预防的医疗差错的患者有98 000人,雷曼只是其中的一个。
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中最重要的好处之一,可能是:避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潜在的致命错误。如果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获得患者详细病史,以及相关药物信息(包括它们的毒副作用),就将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甚至在涉及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情况下。
这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成为医生和护士的互动顾问,能够在用药给药前即时核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医院工作人员都很劳累或分心的情况下,这将很有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时省去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
一旦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即系统能真正作为始终提供高质量第二意见的顾问时,该技术将可以帮助控制医疗事故责任带来的高成本。许多医生觉得有必要实施“防御性医疗”,并要求患者做所有想得到的检查,以保护自己免受可能遭到的控告。拥有最佳执业标准的人工智能系统中记录在案的第二意见,成了医生们的“避风港”,能为他们抵挡这种指控。结果可能是患者在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扫描上减少了开支,还有使医疗事故保险费得以降低。
超越专业人士的分析头脑
在有些医学领域里,尤其是那些不需要直接与病人互动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并最终可能带来全自动化。
例如,放射科医师,他们被训练来解释各种医学扫描图像。然而,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如今正飞速发展,可能很快就能占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岗位。
2012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了一种自动超声系统,用以检查女性的乳腺癌。该设备旨在帮助识别大约40%乳房组织致密的女性是否患有肿瘤,而标准的乳房光检查技术通常无法检查出这种情况。虽然放射科医师仍需要解释图像,但现在只需约三分钟就可以做到。而与此相比,标准的手持式超声技术产生图像需要20~30分钟。
病理学是另一个人工智能正在入侵的领域。每年,世界各地有超过1亿的女性接受子宫颈抹片检查以筛查宫颈癌。这项检查需要将宫颈细胞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然后由技术人员或医生对恶性肿瘤迹象进行检查。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每次检查花费可能高达100美元。但是,现在很多诊断实验室开始采用一种功能强大的自动成像系统。这种系统由新泽西的碧迪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其“图像搜索软件快速扫描载玻片,寻找100多种异常细胞的可视标志”。然后,系统“根据它们所包含疾病的可能性来排列载玻片”,最后“在每个载玻片上确认10处地方供人类仔细检查”。机器在发现癌症迹象方面比单靠人类分析员要好得多,而且检查速度大致增加了一倍。
今天,机器人喂你吃药了吗?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位于旧金山的药房,有一个大规模自动化系统管理数千种不同的药物。它们负责哪些工作?首先,它们处理从存储到检索原料药供应到配送、包装单个药片的过程。然后,机器会排好每个病人日常用药顺序。随后,管理服药的护士会扫描装药袋子上的条形码,以及患者手上的条形码,如果不匹配,警报就会响起。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自动准备注射类药物,以及专门处理高毒性化疗药物的机器人。整个系统几乎完全把人排除在外,基本消除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自动机器人迄今在其他领域的进展相对较少。手术机器人已被广泛使用,但它们主要用来扩展外科医生的能力,而且机器人手术费用实际上要超过传统方法。打造更加强大的手术机器人的一些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例如,I–Sur项目是欧盟支持下由欧洲研究人员组成的联盟,他们尝试将一些基本的程序,比如穿刺、切割和缝合等实现自动化。尽管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对任何病人在没有医生在场和介入的情况下做这种侵入性操作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即使这种技术最终可以实现,节省下的任何成本充其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本文编辑自《机器人时代》一书,由微信“布谷传声“(ID:booggoo)授权发布,若需转载请联系该微信号后台。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