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不是你想撩,想撩就能撩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怎么看待,真的不一样!

什么是产品?尝试着满足用户“需求”的产物,即为产品。

五月初,资深产品经理李明远站在混沌研习社讲台,提到了产品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联系用户,不要光听自己团队的人怎么说,要真正走到市场去。

混沌君深以为然——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怎么看待,真的不一样!

产品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做产品,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

放下自己,对用户保留有敬畏之心。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我设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产品人,请放下你的傲慢,好好琢磨琢磨,用户是怎么想的!你对世界的洞察,对于企业的掌控力,其实都在你自己的产品当中。——梁宁

可以从最简单的三个用户说起:

大明:他决定在暑假的某一段确定时间带小孩去新加坡旅游。"大明"有什么特点?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

"大明"需要什么?给硬货——好的配置、好的价格、最快的效率。

谁将"大明"视为核心用户群?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大的搜索框——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笨笨:暑假想出去玩,但是去哪儿呢?欧洲没去过,巴厘岛也没去过,听说新加坡也挺好的,好多人都去日本...最后可能去了漓江,或者哪儿也没去,就在北京怀柔延庆溜达了一下。

"笨笨"有什么特点?即使给了搜索框,笨笨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笨笨"需要什么?要浏览,要逛。也许花了8个小时逛街,本来要买的裙子没买,却买了一把雨伞和几双袜子。

谁将"笨笨"视为核心用户群?互联网崛起的第二类电商。小红书就是这样的模式,让用户充分浏览,并在浏览过程中,设计促进购物决策的环节。

小闲:没想去旅游,无聊上网上瞎逛。

"小闲"有什么特点?你我常态:需求未被触发之前,人人都是小闲。

"小闲"需要什么?打发时间。

谁将"小闲"视为核心用户群?其实腾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服务"小闲"的公司:QQ聊天是因为闲,刷微信朋友圈也是因为闲。

你在任何一个闲的时候,只要打开腾讯的产品,都可以足够让你打发时间。所以从腾讯的"小闲"延伸出来,到游戏和视频的转化率就非常高。因为游戏也好、视频也好,本质上都是沿着"小闲"的行为路径,让大家继续打发时间的一个行动。

不管是"小闲"还是"笨笨",最后都会变成"大明"

从"小闲"到"笨笨"到"大明",这是一个连续的情绪触发过程:当用户的情绪被触发,锁定了自己的需要,"小闲"和"笨笨"就变成了"大明"。

有的转化时间长:

豆瓣、天涯、猫扑、这些社区网站都是提供"小闲"打发时间的产品。但这类产品向交易导流的效果都不太好。其实就是因为从小闲到大明的转化流程过长。

有的转化时间短:

很多用户浏览美丽说、蘑菇街,都是先收藏。收藏了很多以后去淘宝上去搜同类、比价,找到最便宜的那家,然后购买。这就是经典的用户从"小闲"——"笨笨"——大明的转化过程。

终极法则:

无论用户之前是"小闲"还是"笨笨",是男是女,最后购买的一瞬间一定是变成"大明"。而搞定大明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供硬货。

阅读原文《洞察产品经理》

需求分为表象需求、本质需求,当然也有些真伪需求。——余鹏

一个小旅馆的老板发现,临近考试,有特别多的情侣跑过来复习。老板想,我应该把改进:这些人都在自习,那么我把床全部撤掉,换成自习用的桌子,再增加一些书柜,是不是会让他们学习的效率更高呢?生意会不会更好?结果老板改完了以后,发现生意没了。就是一个真伪需求的典型的例子。

如何分析需求?

一、与你的用户成为朋友

Tip1:要具备高度抽象需求的能力。

用三个具体产品来举例。

Airbnb:住宿,抽象出来就是"在外面住"。

UBER:抽象出来是人从A点到B点的位移。

WEWORK:抽象出来是办公空间的需求。

这三者放在一起抽象出来是什么东西?无论是住宿、交通还是办公,本质上都是空间的租赁。把需求抽象出来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是有很多种的。

Tip2:思考用户有多想要你的产品。

你要将自己的产品,在用户"多想要"以及"多少人想要"这两者的区间内进行定位。

用户"很想要",并且"很多用户"想要的企业,Facebook与Google都是典型。但是,比较少数量的用户想要,但是需求又特别强的,也不见得是坏事:这就是所谓的垂直细分领域,比如专门帮人遛狗的软件Swifto。

Tip3:让用户有参与感。

  • 让用户真正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迭代中去
  • 让用户主动成为你产品的营销者

二、专一在最核心的价值点上

Tips1:砍掉一切枝干,看产品还剩下什么。

你的真正主营业务,应该是真正让你赚到第一块钱的产品发展而来。你的核心业务是什么?你是不是把它打磨得足够好用,高效?

Tip2:黄金圈法则——Why、What、How

  • Why,为什么打造这个产品(最核心)
  • How,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打造这个产品(第二层)
  • What,到底是造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外层)

案例:苹果

  • Why:坚持我们所做的事情都在挑战现状,非同凡响。
  • How:苹果产品都有最好的设计和最好的用户体验。
  • What:新的手机和电脑。

在中国并不缺乏整个商业运作特别好的公司,但是思考"Why",拥有核心价值观的公司是很少的。你的公司,你的产品是有灵魂的吗?

Tip3:元素交集法则:交集寻找"针尖需求"

  • Who:为谁
  • When:什么时候
  • Where:在哪里
  • How:如何提供
  • What:是什么

将这五大元素交集在一起,寻找"针尖需求",针尖产品,集中满足用户需求。不要做泛性需求,越有针对性,越能知道自己的核心用户长什么样。

案例:周边游

  • Who:有小孩的家庭
  • When:周末
  • Where:城市近郊
  • How:提供接送和住宿
  • What:农家乐

是不是更有针对性?每一个维度,我都会清晰地知道我是为哪一类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三、理解你所在的市场

Step1:理解是所在的市场,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

案例:航空产业

  • 常量:飞机座椅数量
  • 变量:航空公司航线的变化

Step2:看清行业链条角色,角色间利益关系。

比如滴滴打车是在打破原来出租车行业的一些利益链条。

Step3:新角色进入链条,必然打破原来的平衡圈,如何重建、重新分配利益。

案例:去哪儿——机票行业的链条重构

在去哪儿出现以前,航空行业的几个主要角色,就是航空公司、GDS(全球分销体系)、管理所有航空公司的中航信、OTA(在线旅行代理商)。去哪儿出现后,最开始并没有直接掠夺任何一方利益。

去哪儿知道用户有购买便宜机票的需求,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针对性满足性价比需求:把全网所有的机票价格抓取到自己的网页,让用户比价。

专注做好这件事后,去哪儿流量大涨。这个时候去哪儿有了筹码:很多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需要依赖去哪儿。

接着去哪儿所做的事情是:调整利益。这是利益分配的最佳时刻。后来去哪儿做了一个TTS的系统——所有的供应商、OTA代理商,能够在上面管理自己机票库存、价格等。用户也能直接通过这个去哪儿购买:过去用户买票需要跳网页,体验非常糟糕。

四、所有的市场天生就是不公平的。

市场就像一个跑道,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你的雪球能够滚多大,是市场的长度和宽度决定的。简单的几个判断方法,可以判断你的市场是否足够大、足够好。

  • Tip1:是否有足够多的潜在用户
  • Tip2:潜在用户的增长是否足够快
  • Tip3:获取用户的难以程度是否比较容易

阅读原文《不同的增长阶段,产品的加速引擎是什么》

很多创业者特别找到我,说想像滴滴、饿了么一样烧钱。——朱啸虎

好的商业模式并不是靠烧钱起来的。

滴滴打车:

滴滴早期时候从来没有补贴用户,不是滴滴想补贴,真的是擦枪走火。2012年春节,微信红包推得很成功。但是过了春节以后,没人用红包了,腾讯认为:通过滴滴补贴获取用户是个好办法。

当时,滴滴报800万预算,最后批了1500万,上线以后半天就没有了,效果远远超过大家的期望值。那时候微信绑定银行卡的人很少,大家觉得不安全。不过为了补贴,人们都去绑卡,十块钱获取新用户,一个星期获取了几千万用户,非常合算。

饿了么:

饿了么就更没补贴了,数字一直非常好:每天来100个人,其中50多个人下单,而且这50个人下礼拜继续下单,重复购买率非常好。

任何靠补贴起来的需求都是伪需求。你把红包停了,用户虽然不爽,还是会继续用,每天订单在两千万以上,这才是真的刚需。

阅读原文《靠补贴起来的需求是伪需求》

*本文由徐克臻根据混沌研习社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直接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入社!

常见问题

什么是产品?

产品是尝试着满足用户‘需求’的产物。

产品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产品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联系用户,不要光听自己团队的人怎么说,要真正走到市场去。

用户可以分为哪三种基本类型?

用户可以分为‘大明’、‘笨笨’和‘小闲’三种类型。‘大明’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笨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需要浏览;‘小闲’是需求未被触发前的常态,主要为了打发时间。

如何分析用户需求?

分析用户需求的方法包括:与用户成为朋友,具备高度抽象需求的能力;思考用户有多想要你的产品;让用户有参与感;专一在最核心的价值点上;理解你所在的市场。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包括三个层面:Why(为什么打造这个产品,最核心)、How(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打造这个产品,第二层)、What(到底是造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外层)。

靠补贴起来的需求是伪需求吗?

是的,任何靠补贴起来的需求都是伪需求。真正的刚需是,即使停止补贴,用户虽然不爽,但依然会继续使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