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

你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总感觉“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无能为力”?为什么金钱会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支配性的目标?只要能赚钱就一定是个好组织吗?可以将通往幸福的手段和幸福本身分离吗?为何你想“活出真正的自我”,但到处都是雷同的自我?

在今天的首播课程《刘擎: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中,刘擎老师从自我的构成及其难题、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反思现代人的焦虑三个方面讲出了他对于现代生活中自我观念及哲学养成的思考。

刘擎教授的课程大纲如下:

第一部分:自我的构成及其难题

一、自我何以成为问题?

二、认识你自己:我是谁?

三、意义的多重维度:自我故事的构成要素

第二部分: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

一、自我观念的现代转变何以发生?

二、当代的挑战:“我愿意”然后呢?

三、现代商业文明与组织中的个人

第三部分:反思现代人的焦虑

一、现代人为什么陷入焦虑?

二、三种场域中焦虑

三、结语:哲学何为?恢复生命的整体视野

常见问题

现代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擎教授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源于“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无能为力”的困境。在个人主义时代,个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也带来了选择的负担和确定性的丧失,导致人们感到迷失和焦虑。

为什么金钱会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支配性目标?

根据刘擎的分析,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缺乏一个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最高价值标准。金钱因其可量化、可比较的通用性,成为一种便捷的替代性价值尺度,从而上升为普遍流行的支配性目标。

为何人们想“活出真正的自我”却到处都是雷同的自我?

刘擎教授认为,尽管现代文化鼓励个性化和独特性,但社会机制(如商业、媒体)却在塑造着趋同的欲望和生活方式。人们在追求“做自己”的过程中,实际上可能不自觉地遵循了社会提供的标准化模板,导致个性的表达陷入雷同。

可以将通往幸福的手段和幸福本身分离吗?

刘擎在课程中探讨了这个问题,暗示现代商业文明存在一种风险,即过度强调和推销达成幸福的手段(如财富、成功),而忽视了幸福本身的丰富内涵。这种分离可能导致手段异化为目的,使人迷失在追逐工具性价值的过程中。

刘擎教授的课程主要涵盖哪些核心内容?

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探讨自我的构成及其内在难题,如‘我是谁’;二是分析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及其对现代人的挑战;三是深入反思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及其在不同生活场域中的表现,旨在帮助听众恢复生命的整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