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李善友教授演讲的bug【自媒体大赛】

虽然李教授总是说:我讲的都是错的。但是,大家还是丝毫不放松,使劲找他的各种漏洞,来看看教授的演讲都有哪些bu

虽然李教授总是说:我讲的都是错的。但是,大家还是丝毫不放松,使劲找他的各种漏洞,来看看教授的演讲都有哪些bug吧。

在即将结束两天十几个小时的演讲时刻,面对台下一片因专注而寂静黑压压的听众,李教授深情地说了最后一句话:“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时,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这时,我陷在座椅上久久不能动弹,内心澎湃,被一种无法言语的力量震到。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跟随李教授的线索领略这波澜壮阔世界的另一面,脑洞大开,巴神的世界什么的都弱爆了,作为引路人,他们走在智慧的巅峰,那不仅是一种根植于思想之上,激情与洞察的力量,更是一种拿望远镜看时代,拿放大镜看自己的力量。

所以,每当李教授用心底的力量意志坚定地说出“BUT”这个词的时候,菊花便为之一紧,一场质疑的好戏便开始了。

- 老李飞刀,刀刀致命,帅 -

苏格拉底当年喜欢问别人问题,惹怒了很多人,公众都反感他,然后被公审判了死刑。他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因为我们是万灵之王,会思考,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理性文明的引爆点,正是有了怀疑精神,西方人才有了哲学,才有了科学,才制造了飞机和电脑。

相比之下,我们的圣贤在两千多年里,是不鼓励我们质疑的,这叫不敬,要被指指点点的,你乖乖听老祖宗的就可以了,这就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孩子上学去学习怎么用图书馆自学,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个国家的孩子则去学习怎么背答案,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差,你懂的。

所以,当你不信一些现成的答案,你怀疑它们,祝贺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

- 咦?哪个是苏格拉底 -

哈哈,所以我也想被附体一回,来谈谈我理解的《互联网世界观》,以一种浅层的、非学术、直觉的方式来漫谈一些观感,说一些局部的疑问点与思考,整体的点赞就不再赘诉了,因为那实在太多了,信息量太大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李教授飞刀,刀刀致命,齐刷刷一股儿喷过来。

所以,就这样开森开扒啦!

李教授很可爱,在演讲中,他说自己的逻辑和数字不好,但是非常有信心有朝一日能抵达移动互联网思维的顶尖巅峰。先来说说的他的数字与逻辑。

李教授曾说,他每年在中欧创业营将开设一个创业班,人数也不多,控制在五六十人每班,用10年的时间来发现并陪伴中国最优秀的1000名创业者成长,各位看官注意了么,一年五六十人,10年的时间,那应该是五六百人的规模,怎么会变成1000名呢?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使然,喜欢用一个大概的数来指代,大概是方便宣传啦,比如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GDP又上涨多少啦,大家都见怪不怪,这事发生在李教授身上,一定是广宣的错。(哈,开个玩笑,其实这有点抠字眼)

- 朕知道了 -

其二,在谈到不可知论的时候,李教授举例说,如果有人问他明年想干什么,他的职业生涯下一步是什么,他是没计划不清楚的,但之前,李教授是说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未来10年陪伴中国最优秀的1000名优秀创业者来成长,这就是李教授的可爱之处,为了佐证当下的一个论点,会采用一些有利的事实或观点来证明,造成前后的自相矛盾以及整体上逻辑的不自洽。

比如我再举一个栗子。

在阐述不可知论,它引用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以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他说,我们只能看到此岸的现象,永远不能看到彼岸的物自体,它们中间隔着一条河,过不去,永远不能对客体做全面的认知,然而在开篇的时候,面对汹涌的互联网浪潮,他说,他想探究的是,什么是支撑繁杂表象的背后逻辑,什么样的世界观才是匹配这个时代的世界观,如果世界是不可认知,那么就没办法用简单的几条世界观来总结这繁杂的世界。

所以,从这个大逻辑上来讲,他的世界观应该是当下的,描述性的,不能长远预测未来,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所以李教授说,自己讲的全都是错的。

这是李教授逻辑层面的BUG,在技术层面,也即证明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BUG,比如:

他认为科学是管理的底座,然后又试图用科学的角度来推演出互联网的世界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科学是管理的底座么?科学是管理的底层思维么?我觉得不完全是,管理远早于科学的诞生,在古埃及,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就能调动几十万的劳力来修建宏伟的大金字塔,其中的协调,组织,管理工作量是难于想象的,据说以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没办法还原重修一座金字塔。

在中国,秦代的时候,管理水平也是相当高的,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兵器上面都刻有工匠的名字,这样一来,出现质量问题,就能找到源头,所以工匠都不敢懈怠,当时,秦军的武器是七雄当中最厉害的,还有关于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大家都知道的,闪闪发亮,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而这种铬的金属直到上个世纪才把发现,既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古代的种种奇迹,科学又怎能是管理的底层思维呢,管理不仅是流程,事务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政治的本质就是人的管理,有人类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管理,科学才几百年的历史,管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是管理的底座应该比较恰当。

- 要是,我们埃及有孟姜女就好了 -

其二,用科学的角度来推演出互联网的世界观,可行么?正如数字来自哲学,科学来自认知论一样,科学本身也全不是科学的,它不是万能的,包办一切,只是一种在相对条件下比较合理的假设,就算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也回答不了人为什么幸福或不幸福,回答不了又希望心安,就只能信仰,信仰,是人的终极关怀,所以很多大科学到了晚年发现有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或者说跟科学相悖的现象,然后又回到上帝的怀抱,相信有造物主,要不怎么能制造出这么不可思议的世界呢,包括爱因斯坦也是,所以李教授用科学角度来证明解释,哪怕结论再对,有可能也是用错了证明方式。

再者,用物理学来解释互联网,似乎有点不妥,研究物质,有化学,研究人体生命,有生命学,互联网科学观要通过互联网的现象分析其本质规律。互联网是网聚人的江湖,人跟自然物质以及动物不一样,人是有灵魂的,有情感的,情感没有规律可言,光男人和女人,就有人笑称,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地球,更何况这千千万万的个体差异,用社会学,人文的角度来解释也许会合理一点。

小米,苹果的社群跟宗教的模式有点类似,输出他们强大的价值观,所以小米他们自己说他们是一家品牌文化公司,品牌即图腾,图腾即崇拜,人一旦脱离孤独的状态,就不由自主会受到领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行为。

- 在爱上苹果之前,我们已经长了一副苹果的面孔,么么哒

在引用的证明材料方面,也存在一些观点层面的BUG

比如关于“日心说”与“地心说”。其实没有严格的正确之分,我们今天都接受“日心说”,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己还自转。但是不要忘了,运动都是相对的。假如我们以地球为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我们同样可以描绘出太阳等星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道来,同样可以符合天文现象,这不就成了“地心说”了吗?之所以我们没选择“地心说”而选择了“日心说”,并不是因为前者不准确,而是因为在两者同样准确的前提下,“日心说”更加简洁。

在哥白尼之前的时代,坚持“地心说”的天文学家们为了让理论能和观测结果相符合,不得不给太阳等星球画出非常复杂的轨道来。比如让太阳在一个大圆周运动上再做小圆周运动,就好像螺旋一般。如果他们按照观测结果,不断地修正理论,那么这套“地心说”学说有一天也可以和“日心说”理论一样准确。但是模型和计算过程肯定就无比复杂了。(不明觉厉的样子,不要问我这段哪里来的,度娘的功劳)

所以没有绝对的对错,人们倾向于一种标准,简单地说,以大众的理解能力来看,我们衡量某个学说、理论是不是好用,有两个标准。一是好不好用,能否预测未来,比如说古代人研究历法,为的是预测天气,好指导农业生产,历法对天气预测得越准确,就越成功。二是,一套理论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越精简越好,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就能解释三维世界里的一切物理运动。

不信,我再给你举个栗子。

比如,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数学家,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两个人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所以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叫“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用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表示的。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比牛顿的更简单易用,当时整个欧洲都采用了莱布尼兹的符号,包括我们今天用的也是莱布尼兹的。而英国出于民族主义,坚持使用牛顿符号,使得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科学交流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00多年后,英国实在绷不住了,才放弃了难用的牛顿符号,改用莱布尼兹的,这100多年的死要面子给英国学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牛顿错了么?

- 哥们,头发长见识短,不服来辩 -

以上是关于李教授逻辑方面的一些疑问。下面来谈谈《互联网世界观》的三个世界观,个人认为,所谓的世界观是要带有某种指导意义的,能预测未来的,才是一个好的世界观,而且要高度凝练总结式的,最好能当成一个口号来传播。

比如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游击战的精粹概括其中,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指导;再比如“听说和女朋友吵架能赢的,最后都单身了”,哈哈,一言以蔽之,也是有理论高度和指导意义。

李教授的互联网世界观有三条,分别是:

1、从决定论到概率论,关键词:认知

李教授认为工商业时代采用的都是牛顿的科学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可测量,量化预知的,到了互联网时代,不可知论,是不确定性时代唯一的底层代码,不可知论是认知论的最高层次,实际上讲的是对创业的启示,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要抛弃长期的商业计划书,采用精益创业的方式,MVP化产品迭代,快速验证。

这个观点很棒,不过在阐述认知论的时候李教授说,真正的哲学家,没有人同意“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最低级的哲学观,这点我是不认同的(李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是强调 “唯物”与“唯心”的认识论,那我理解就错了),比如他在阐述混沌理论时说,“整体不可预测,但局部可以预测;长期不可预测,但短期可以预测。不要忽视短期的预测。”用的就是辩证法的分析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要是自己讨厌的人遇到好事了,中国人怎么办呢?多半心中暗骂:某某某你等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他又开始讲辩证法了!可见,没有一种理论是万能的,是终极信仰,中国人比较聪明,各种理论各种人生观混合着来用。

其实MVP化产品迭代,在传统工商时代也是有的,比如你看看汽车的进化史就知道,刚开始的汽车是装了两个轮子的马车,后来才一步步进化成现代交通工具,只是工商时代产品的迭代比较慢,因为整个社会还是一种线性的增长状态,不是幂律时代的互联网时代,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二者的区别也不是很大,方法是一样的,速度不一样,影响效果差别巨大而已。

- 我的前辈是极品 -

其次,MVP化产品迭代虽然速度很快,能较快地投入到市场中得到验证,不过不可或缺的是关于需求的洞察,洞察需求的目的就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不是那种例行的简单的市场调查,是乔布斯类型的站在人类原点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关怀,比如Snapchat,在上面分享的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然后过了几秒钟便自动删除,之后他人无法再查看,甚至本人也无法再看到,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功能,解决的就是人们关于窥视的满足感以及分享的安全感。

人类天生就喜新厌旧、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抓住人类懒惰的天性,就能有各种超越常人的想象和设计,最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各种产品的应运而生,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人类的需求就是这样周期性地变化。

有了洞察,做出产品之后,才是不断的试错迭代,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错误中找到成功的途径,试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纠错,得到符合当下更好的产品。

由认知论,引申出来的关于产品是入口,生活中也可以找出很多类型的案例。比如有家酒吧,推出爆米花免费,吸引你入店,你入店了吃了爆米花,就会口渴,就要买酒啦。在迪吧夜店什么的,很多女生都不用门票,还免费送酒,是为了吸引男生过来嘛,才有机会兴风作浪。超市开业,老板故意把鸡蛋价格定了很低,一斤一块钱,吸引大家进店,然后又会顺便买点东西。麦当劳其实不是卖汉堡,而是做大商圈地产,幕后是做地产的。还有米其林餐厅,其实跟米其林轮胎是同一家公司了,怎么让轮胎消耗比较快,让大家多买轮胎呢,就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开设米其林餐厅,这样吸引大家开车去消费,轮胎大卖了,餐厅也能大卖,哈,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换一种说法而已,在广告里就可以叫做销售创意,互联网就叫产品是入口,只是互联网的入门产品会更加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因为一旦成功,边际成本低,值得用心做。

- 耶,就是这么机智任性 -

就像很个很经典的故事,互联网上的产品是入口,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学的范畴,兜售的是一种参与感,ok,既然你这么看得起我,让我来给你把关产品,我得到了重视,我投入进去了,跟产品发生关系了,就带有感情了,不由自主也就成了你的消费者与推销员。

那个经典的故事是这样的。美国有一个金牌推销员,别人推销吸尘器,都是先敲门,然后进去自我介绍,再介绍产品,一个简短的介绍至少需要40秒钟,而别人关门只需要一秒,基本没机会。这个推销员很聪明,他每次一敲门都是说:太太,我是一个推销员,路过您这儿我口渴了,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美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没有人会拒绝这样一个要求,一般家庭主妇都会从后厨给他倒一杯水,他一边喝一边跟这些家庭主妇聊。他通常从地板开始聊起,聊着聊着,渐渐的就聊到产品上,如果对方需要,他就卖给对方。他后来总结说,当一个人给别人一个小的帮助之后,他倾向于给他一个更大的帮助,所以呵呵,实在高明呀。(再次感谢度娘)

2、从事物性到关系性,关键词:连接

李教授这个世界观实际上讲的是,连接大于一切,互联网基于人的关系如何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关系论,连接性在生活层面确实是这样的,有社会学家研究说,人的幸福感70%来自人际交往带来的,也就是说,哪怕你有再多钱,没人跟你交流互动,你再美,独居深山,没人夸你,你也不能感到开心,所以在这个由人组成的江湖社会,关系很重要,谁掌握了更多关系,谁就主宰了更多资源,在美国,很多经纪人的收入比明星还高,坐台的小姐有了客户资源,服务资源,就要升级当老鸨了,都是这样的。

但是有一点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是趋于集中还是分散,按照直觉来看(我自己瞎直觉的),表面现在大家有集中的意识,都想抱团在一起,其实越往后越是趋于分散分。

社会的发展,就是个人一步步独立解放的的历史,从当初必须与组织捆绑起来才能生存下去的部落时代,到依附于奴隶主、封建地主、家族宗室的小我时代,到外面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大我时代,人是更加独立了,可以脱离组织而生存的,虽然本质上还是群居动物,换句话说,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智商的平均化以及个性的扁平化,人类是进入一个越来越松散的组织社会当中,大家都一米多,有什么好比的,好交流的。

一个东西,当越容易得到,也越不值钱了,有种需求叫“我想告诉你件事儿”,它经历了吼、喇叭、飞鸽传书、驿站、邮局、电报、电话、QQ打字、视频聊天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现在流行的是微信,虽然沟通越来越便利,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却变得越来越淡漠。

如果我买个手机加入一个社群,嗯,可以理解的;如果要买个衣服加入一个社群,嗯,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要买个大米也加入一个社群,嗯,也还是勉强可以理解的,如果买个钉子,让我加入一个社群,哈,不好意思,不感兴趣,不值得加入,最主要问题是,有这么多群,我加不来呀,不信,你看看你的微信群多少是僵尸状态了。

李教授说了,一个专业有效的核心社群是两个,多出两个,你就没那么多精力打理了,只能通过弱关系以期与其他社群发生关系,但是人人未必是超级连接者,中国人比较实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嘴上说得热乎,背里一套,既然我们都可以跳开神的信仰,又怎么可以真正地、长久地跳入社群的组织里去了呢。

当下,互联网正在让人与人汇聚,人与物交融,背后的推动力是让万物归一的超级处理器,它智能存储、汇聚、分析、输出人类过往的所有经验,它是科幻片里那个具有超强能量的原石,它是集大成者,它是王权在上的大帝,他替人类思考,掌控人类的社会秩序,个人只是《瓦力》里面的坐在机器仓里三餐都要机器人喂养的大胖子,像个棋子一样在棋盘里安分地占着坑,还是欢乐地三合一斗地主打牌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作为一个美男子,以后只有静静的命了 -

3、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关键词:自组织

李教授把自组织定义为“相领个体之间基于简单规则的相互作用,涌现出整体上的复杂性”,实际上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即如何让组织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自组织是一种失控的,随机的的演化行为,那么一定是往高维方向发展么?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类,从“低级”生物“进化”到“高级”生物的合理路径,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为什么今天还会有细菌,有昆虫呢?

他认为一个公司要走向自组织有四大法则:

  1. 从计划到进化

强调面对不可控的未知,不要计划,要用进化,精益创业的小脚步方式来,其实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就已经在计划了,意识已经动起来了,不要把计划书等同于执行书,罗振宇有一期节目说,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问题,他说,在中国,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明天要干什么,而在印度,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他们没有具体的目标,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他对中国的经济很有信心。

  1. 从封闭到开放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二八原则,20%的人掌控80%的财富,同样也可以说,20%掌控了80%的信息,开放只是一部分,而且开放的还未必是真实的,核心的是不会开放的,就像历史档案也是逐渐在解密一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开放,一个人也不太可能对另一个人百分百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适当开放,只是没办法完全放开。

  1. 从平衡到不平衡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处在不平衡的状态,没有绝对的平衡,所以就没有平衡一说,只是可以创造条件,让不平衡更加明显一点,以此来带动整体的平衡。

  1. 从控制到失控

失控本身就是控制的一种手段,是大道无形的控制,更高级的控制。

维基百科也是有组织分级的,只是不明显,20%的人创造内容,他们是中心,80%的其它人在观看,中心化是去不掉的,微信、微博这种自由连接的网络,也是总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意见领袖,他们就是中心的节点,毕竟人是群居动物。

公司如果可以是“自组织”的话,背后遵循的简单规则是什么?生物型组织如何自己运转,演化,李教授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这个“上帝的指纹”,如果找得出来的话,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伟大图景。

如何利用自组织的力量破解“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一群中国人是一窝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我老李呀,现在在月球喝酒呢,你们加把劲,速来呦”-

回到开头李教授那句话的典故,一老尼请教大禅师:“我研读经书多年,却仍有多处不明,请不吝赐教。”禅师推开经书:“我不认识字!请您把经文念出声,或许在下可以略解其中的真理。”老尼不解:“你连字都不认得,如何能了解其中的真理?”禅师微笑:“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比是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却是你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却不是明月,看月亮也不必非得透过手指,不是么?

所以,以上是关于《互联网世界观》的一个思辨。我说的显然是错的。

李教授下半年就要去美国硅谷游学,与全世界最优秀的互联网大师一起,探索新的无限可能性,站在初一的节点,希望李教授十五的月亮早点出来,为我们指点迷津,普照大地。

欢迎大家吐槽。

常见问题

李善友教授在演讲中存在哪些逻辑层面的BUG?

李教授在阐述不可知论时,举例说明自己对未来没有计划,但之前又明确表示未来10年要陪伴中国最优秀的1000名创业者成长,存在前后矛盾。此外,他一方面引用康德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全面认知,另一方面又试图探究支撑繁杂表象的背后逻辑,存在逻辑不自洽的问题。

李教授如何用科学角度解释互联网世界观?

李教授认为科学是管理的底座,并试图用科学的角度推演出互联网的世界观。他认为科学是管理的底层思维,并引用物理学等科学原理来解释互联网现象,试图找到匹配时代的世界观。

李善友教授提出的互联网世界观包含哪三个核心观点?

李教授提出的互联网世界观包含三个核心观点:1.从决定论到概率论,强调认知层面要接受不确定性;2.从事物性到关系性,强调连接的重要性;3.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强调自组织的价值。

什么是李教授所说的'产品是入口'?

'产品是入口'是指通过打造极致的产品吸引用户,进而建立商业模式的思路。文中举例说明如酒吧免费提供爆米花吸引顾客入店,超市低价促销鸡蛋带动其他商品销售,米其林餐厅通过美食体验促进轮胎销售等,都是通过优质入门产品吸引用户的典型案例。

李教授如何定义自组织?

李教授把自组织定义为'相邻个体之间基于简单规则的相互作用,涌现出整体上的复杂性'。这实际上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即如何让组织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通过失控、随机的演化行为实现组织的自我进化。

文章对李教授引用'日心说'与'地心说'提出了什么质疑?

文章指出李教授关于'日心说'与'地心说'的论述存在观点层面的BUG。实际上两种学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运动都是相对的,'地心说'同样可以准确描述天文现象,只是'日心说'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更加简洁,人们选择理论的标准是能否预测未来和是否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