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那么努力,为何收获那么少?

破除偏见学创意

在水里写字是什么感觉,稍纵即逝,瞬间消失无影。既不留念,也不执着。人生在世,比成功更难的是放下。

“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江滨柳坐在轮椅上,颤抖着向云之凡伸出手,云之凡默默走了过来,两人四手相握,一直在抽泣。 “之凡,我真要走了。”江滨柳放开了手,云之凡缓缓地走了。

这是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结尾,江滨柳与云之凡因战乱在上海相遇,也因战乱而错过,两人各自来到台湾,却未曾重逢。曾经相爱,却不能相守。1986年,该剧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巨大轰动。2006年,两岸同时推出20周年纪念演出,大陆版由黄磊、袁泉、何炅、谢娜、喻恩泰等主演,共演出超过200场,盛况空前。

作为现今最顶尖的中文剧作家,赖声川的生活却充满烟火气。早起为家人做早餐,创作时,可以五六天不出门,定期会与朋友打篮球,就这样,持续二十年。赖声川不参加应酬,只要没有演出或排练,晚上都会在家吃饭。

也许你会好奇,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赖声川是如何激发灵感,写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戏剧?

何谓成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在不断探索新知中发现自我。在大数据时代,一切似乎都很功利,但有些时候,或许我们应该抛开外物,用感性的内心与理性的思考,去挖掘生命和工作的意义。只有独特性才能激发创造力,最终打破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偏见,最终与自己、与他人达成共识,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获得成功?

有些人认为是那些足够洞察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实不然,如果你真的能洞察消费者需求,也是洞察今天的需求,当产品经过研发、上线后,一切也是惘然。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不需要知道他要的是什么。”

假设你要拍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询问观众,“你想看什么戏?”答案众说纷纭——嬉笑怒骂的轻喜剧,泪流成河的悲剧,宏伟壮阔的历史剧……而此时,如果你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容,观众会大吃一惊,拍案叫绝!

所以,人要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预测别人的内心。

赖声川认为:其实你只要想到要受市场欢迎就很不容易写出好的作品。这句话有点重,因为意味着大部分人写的都不是好作品,想得到市场,就会不断地去盘算观众喜欢看什么。就算你答对了,你也已经被许多条件限制住了,会更加迎合观众的愿望,到最后这个作品已经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你在为一个未知的主人服务。

既然迎合观众堆不出好作品,什么才能?创意。

《摘星》是赖声川代表作之一,这部剧的初衷是帮助台北启智(智能不足的儿童)中心的小朋友排一部戏,启智中心都是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很多时候你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与行为。等到赖声川接触了这个群体后发现,社会上还有2%的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生活,而这些人其实才是真正需要被帮助的人。于是,赖声川决定排一个戏,希望激发社会对启智儿童的关注。

为了拍好这部戏,兰陵剧坊的演员金士杰、李国修等每天都会去启智中心观察、模仿那些儿童的行为、语言,赖声川本人也深入到启智儿童家里,去了解这些儿童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当这部剧上映时,所有场景真实再现。从剧中,你能深刻感受到启智儿童家人表明平和背后的痛苦,那种压抑、悲伤、迷茫,那种强颜欢笑背后的辛酸令人唏嘘不已,让观众对这个群体充满了同情与理解。

所以,创意的社会意义在于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真正成功的人是关心这个社会,关心这个社会上的人。

因果关系是创意的根基

赖声川说,“作为创意人,我们首先,要没有偏见地看待世界,无论大小,众生平等。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周遭的一切,找到正确的方式、角度、观点来进行创作。”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

学会看因果,尊重本心。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有信仰,哪怕这个信仰是“我什么都不信”。你要追问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世界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
  • 有宿命论么?
  • 周围发生的一切,是否有迹可寻?

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到什么,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

1988年,赖声川第一次带着太太和女儿去印度北部山上的一个小镇,那个镇一穷二白,道路坑坑洼洼,一天只通电俩小时。赖声川的太太有一天说想洗个头,等到水来了,她才发现这是镇上的人翻越大山,走了两个小时送来的。她非常感动,倍加珍惜,用一盆水,洗头、洗澡,还洗了衣服。

走之前,赖声川询问镇上的人,如果通水电,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答案是几万美元。于是赖声川找几位朋友一起凑了这个钱。现在,那个地方道路通达,水电便利,经济也由此发展了。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种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帮助别人。多年后,赖声川的女儿嫁到了那个镇上,住在了那里。现在她所住地方的水、电、路,都是她爸爸当年帮忙修建的,这真的很意外。

所以,万事皆因果,只要心存善念,才能有更好的遇见。

如果不学习看因果,就很难学会看世界、看自己,也就很难进行创作。因果是科学的,好比说我如果拿着打火机,现在对着我的手突然点着,我的手会烫到,会被烧伤,这叫因果。应用到人心上面就开始麻烦了,也比较进阶。你要写一个角色,就要让他合理。

以《如梦之梦》为例,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布列罗塔尼城堡、日本能剧、伦敦车祸、旅行中的感悟,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情景结合起来呢?主人公顾香兰,是什么因成就了上海的顾香兰,又是什么果创造了什么因成就了在法国的顾香兰?而在上海的老太太,又是哪些因造成的?如果因果掌握的很清楚。那么写出来的对话就是必然,而不是随机的。所以我,如果不去了解因果,是没有办法编剧的。

《如梦之梦》剧照,海青歌摄从因到果,需要缘,时间可以净化一切,帮你看清眼前的“果”是由什么“因”造成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有时很急躁,急切的想要去证明自己,但往往事与愿违。没有耐心的人,等不到花开富贵;急于求果的人,难以洞察真相。

种瓜不一定得瓜,种瓜可能得豆,因果不是一一对应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投入了“因”,经历了“果”。工作中,也许你勤奋努力、专注认真,但是最后并没有获得升职,导致郁郁寡欢。其实不然,你经历了“果”,你夯实了专业技能,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对你未来工作的发展大有裨益,这才是“因”造就的“果”。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何让灵感源源不断涌现?

工作中,不管是做文案,广告策划,运营,设计,你都需要灵感。可是灵感这个东西,似乎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触发灵感的神奇力量,不是偶然间的灵光一现,而是来自我们内心已有的积累。从小到大,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承载着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想法,当灵感涌现时,过往的种种从不同档案、不同年份里抽调,从四面八方汇聚成河,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

也就是说,灵感是已存在脑中的霎那。

如果你经历很少,那么你天赋再高也写不出优秀作品,因为你没有“容器”;如果你经历很多,但是你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你无法分别何为美、何为丑、何为对、何又为错,那么你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你不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赖声川说,“在创意中,要不断去问自己的动机:我到底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要做个编剧?我凭什么写个剧本让大家看?我真的有东西可以分享给大家吗?我凭什么告诉别人人生是什么?我的人生有那么丰富吗?当你问了动机,最后你发现‘我做的事情是不值得的’。其实就少了很多冤枉路,你可以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出发。”

所以,改变道路最快的方式是改变动机。

但是,如果习惯于思考动机,思考以后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许你会走入思维禁闭。当你倍感压抑、无助、挫败、痛苦,当你努力奋斗、试图去思考“Who you are?”的时候,你必须要通过某种方法解决这一切,而这些方法暂时是不知道的。

所以,提出问题才是解决之道。

但是,已有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人生路在何方?即使存在思路,那也是已知的,大脑无法用未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你需要去改变问题的方向,去询问一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要问一个暂时无解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去寻找答案,而仅仅是不断提出问题,你的思维将会随着问题而不断拓展。假设大学老师在课堂上问你一个问题,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思考,是判断,是分析,而不是直接得出结论。不断分析问题的过程使你最终,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赖声川曾经在上海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小孩,小孩指着天上的一朵云说,“妈妈您看,那朵云好像一只狗狗。”妈妈斥责道,“胡扯,那是一朵云。”于是,又一个纯真的心灵被扼杀,他再也无法激发灵感。这就是既定思维抑制了想象力,让创意无从发挥。只有去除屏障,运用经验、技巧,形成档案库、发现万物运行原理,不断向上进化、迭代,最终形成创意的精髓,才能迸发出创意作品。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观看戏剧?

为了让创意走进寻常百姓家,赖声川于2015年创立上剧场。上剧场的“上”可以是名词,指“上海”,指“时尚”,也代指地理位置是在楼上,还可以理解为是动词,就是“去”剧场的意思。

上剧场的成立对赖声川意义重大。赖声川说,“拥有一个剧场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之一,上剧场在美罗城的落成是梦想的实现,也是一个实验,把剧场放在商场里面,不再那么看似‘高高在上’,让戏剧走进生活,希望让每个人都可以到上剧场来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赖声川对戏剧艺术的探索也从《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这种传统“演员演、观众看”的形式走向《游园·流芳》的“浸没式”戏剧,让观众走进剧情,与演员零距离接触,增加观剧的趣味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继而更加丰富戏剧创作者的创作语境。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观看戏剧?在业余时间,刷抖音、微博、朋友圈,看电影、体育赛事、演唱会成为了年轻人“标配”。每到周末,我们有这么多活动可以参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剧场?

首先,剧场是鲜活的。正如著名制作人王伟忠老师所说,“电视是速食,剧场才可以呈现永恒的作品。”在剧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人,看着演员服饰、剧场布景,听着演员的对白,看着他们欢笑、哭泣,我们的心随着剧情起伏跌宕,时而忐忑不安,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气定神闲。看的是别人的演绎,寻的是自己的影子,品的是自己的人生。

其次,剧场是永恒的。从内容上,戏剧从古代的忠君报国、社会伦理一步一步走向了现代的文化创新、洞察人性;从形式上,戏剧从古代的歌舞升平、唱念做打走向了现代的百花齐放、标新立异,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个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看戏,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体会戏剧所传达的时间感、结构感与神秘感,跟随线索解谜,剧终时,你甚至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另外,剧场是娱乐的。近些年,国内戏剧实现多元化发展,引进西方舞美设计、表演技艺、音响设备,将舞蹈、音乐与戏剧元素相融合,打破了传统戏剧千篇一律脸谱化人物与剧情表现形式,创造出更为逼真的而惊艳的舞台效果,增加观众视觉感受。此时,观众看的不仅仅是剧,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片。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戏剧。7月,中信出版集团·春潮工作室出版《赖声川剧作集》,融合赖声川9部经典剧集:

  • 《暗恋桃花源》
  • 《宝岛一村》
  • 《如梦之梦》
  • 《水中之书》
  • 《圆环物语》
  • 《如影随行》
  • 《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
  • 《十三角关系》
  • 《红色天空》

看剧,只需短短几个小时,但那稍纵即逝的光辉与绚烂,如今化作了文字重生。9部戏剧,体会9种人生。

▍适合人群

  1. 职场人士:从事文案、运营、产品、设计,亟需“灵光一现”的你
  2. 文艺青年:热爱文学、美术、戏剧、电影,渴望“提升认知”的你
  3. 创业者:渴望用独家创意的产品引爆市场的你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购买《赖声川剧作集》。

*本文由混沌创新评论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部分图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蔚蓝的海。版式:JY.Yang喜欢本文,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

常见问题

赖声川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的?

赖声川的生活充满烟火气,早起为家人做早餐,创作时可以五六天不出门,定期与朋友打篮球,持续二十年。他不参加应酬,只要没有演出或排练,晚上都会在家吃饭。

赖声川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获得成功?

赖声川认为,如果想到要受市场欢迎就很难写出好作品。想得到市场就会不断盘算观众喜欢什么,这样作品会被许多条件限制住,最终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在为一个未知的主人服务。

创意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创意的社会意义在于关注弱势群体。赖声川在创作《摘星》时深入接触启智儿童,通过真实再现他们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感受到这个群体的困境,激发社会的同情与理解。

因果关系在创意创作中扮演什么角色?

因果关系是创意的根基。创意人要没有偏见地看待世界,找到正确的方式、角度、观点进行创作。了解因果才能让角色和对话合理,而不是随机的。

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灵感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来自内心已有的积累。我们的内心像容器一样承载着人、事、想法,当灵感涌现时,过往的种种从不同档案中汇聚,形成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现代人应该去剧场观看戏剧?

剧场是鲜活的,面对的是真实的演员,观众的心随剧情起伏;剧场是永恒的,反映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剧场是娱乐的,融合多元艺术形式,创造惊艳的舞台效果。

上剧场的成立对赖声川有什么意义?

上剧场的成立是赖声川梦想的实现,也是一个实验。把剧场放在商场里面,让戏剧不再高高在上,走进生活,希望让每个人都可以到上剧场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