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中的你,是不是已经在外出游玩的路上?或是在家中选了一部心动很久的书或电影,慢慢品味?转眼将要入夏,天气渐渐炎热。今天混沌君为你送上海泉基金董事长胡海泉关于北极破冰之旅的一篇游记,希望北极的冷与静能够洗涤你上半年工作得有些疲惫身心。同时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的游记,文章提到了地球整个生态环境的现状,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绿色和平的北极环保活动
既然说到做绿色和平的全球志愿者,先介绍一下这个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是主张鲜明、行动比较激进的环保NGO组织,历史上也创造了很多著名的环保行动事件。我搭乘的“极地彩虹号”破冰科考船,也曾经以激进的反政府活动被俄罗斯政府连人带船扣押过。不过,我去的时候,以科考为主,所以算是和平之旅。
再介绍一下当时去北极做环保活动的大背景。近年全球各个强主权国家都纷纷制订北极战略政策,为了抢夺通航资源、北极石油和稀有金属开采权等经济利益摩拳擦掌。数十年前,人类曾在NGO组织的发起下推动全球公民积极参与了联合国保护南极洲的公约,从而避免了各经济军事强国对南极大陆资源的非理性争夺,最大可能地保护了南极洲大陆成为人类最后一片和平的净土。多年后,为了唤起全球有识之士对于保护北极的共识,希望推动联合国与各个北极圈强国达成和平开发和保护北极的新公约,绿色和平组织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对北极夏季海冰加速融化的科学研究也成了说服所有人的重要证据。因为,北极夏季海冰全部融化后,原本反射回太空的太阳光能将全部被海洋吸收,造成全球洋流大规模紊乱,异常天气频繁出现,波及全球的各种异常天气、自然灾害也会随之加剧,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对这一点,最近几年,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体会。
不一样的北极之旅
我作为受邀参与科考活动的全球观察员之一,身兼的责任就是在现场了解情况以及深入理解北极公约的重要性,并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发声,号召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船上的数天生活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我以散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不少当时的心情和体验,发表于我自己的散文集《问泉》里,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船上一共30人来自于大约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绝对的“小联合国”,所以,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习惯不一带来了很多新鲜感和冲突感。和一般的北极游轮旅行不同,船上的条件比较艰苦。我当时就睡在厨房人员的小船舱里,床位又短又窄。像我这样的各大洲来的志愿者都要轮流参与船上的服务工作。按时间表做不同的工作。打扫船舱、在厨房帮厨、冲洗卫生淋浴间等等。
这次北极之旅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不仅仅是近距离观察北极熊;不仅仅是在破冰船上尽情海钓;不仅仅是与陌生的朋友们建立的友谊;最深刻的记忆是我在某一天的深夜凌晨三点多(当然,生物钟是深夜而已,北极圈内极昼现象,全天24小时都是大白天),科考船上的朋友们都睡了,我独自躺在甲板上闭目聆听,世界安静到仿佛只剩我一人。然后,就是不间断的一声声震撼人心的巨响。那是一块块北极冰原上冰川的巨块溶落坍塌入海的声音,既清脆又厚重。我突然体会到,那就是大自然在给我们一声声的倒数,而时间指向那个我不愿自己有生之年遭遇,也不愿自己的孩子面临的时刻。就是大自然用冷漠地变故来惩罚人类的傲慢的最终时刻。
大自然在倒数
尽管,我悲观地认为,或早或迟,人类无法逆转自取灭亡的那个命运点迟早会来,但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就算短暂而无力,也还是要尽力做些什么可以改变未来的努力。哪怕可以为文明延续的时长贡献一点点,我的生命也算不虚此行了。
所以,我是悲观的,按照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狭隘民族国家主义甚至是民粹主义至上的思潮来看,以环保意识为核心的北极公约的希望渺茫,顶多是遏制军事冲突而制定的短期和平公约。但是,于人类未来的厄运无补。尽人事听天命,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理想和使命感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而存在,至于到底是否能真正改变什么,只能做到顺势而为,无法强求。
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
最后再说回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旅行,最大的自私的理想也是在有生之年去更多没去过的地方。因为,我是个纯正的体验主义者,现在的我早已不太在乎每一件事儿的结局。既然,生命是一瞬的偶然,而结局人人一致,我自然会选择重体验、轻结果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入世的激情源自对自己基因强大原动力的支持,所以要爱,要关怀,要责无旁贷,也要懂得与自己和解。而出世的心态,就是再轰轰烈烈的人生也终要归零。不懂归零,无法保藏初心。旅行之于我来说是: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而旅行本质上又不仅仅是东游西望。心界无涯的话,坚守在闹市的熟悉处,依然可以是旅行中的心态和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