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从屈原的《天问》,到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从柏拉图的“洞穴”到苏格拉底的“省察”;从东方的“修行”到西方的“使命”……千百年来,在文学、哲学、思想等各个领域,一代又一代哲人先贤都在不断探索。
世易时移,这个问题依然被今人反复追问。在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催逼之下,现代人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意义危机,困惑、迷惘、无助变成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
- 从更广阔的人群和时代风向望去,个体究竟应如何与焦虑相处?
- 什么才是恒久抚慰人精神世界的密钥?
- 什么才是人的精神曙光?
这些都是异常困难的问题,任何单一维度的心理学、社会学或哲学课程,都难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能指出一条真正有效的路径。
而混沌大学此次李善友教授2020年度大课现场,尝试想要给出解答的,正是这些困难而重要的问题。
理念世界是什么?
《理念世界》是混沌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这四个字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应该说,即使是在哲学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包括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幅壁画作品《雅典学院》,正中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对师生,柏拉图用手指着天,亚里士多德用手指着地,两个人目光对视,好像正在交流——柏拉图说:小亚,实体理念世界在上边,这个世界是次生世界。亚里士多德说:老师,我相信你,但我更相信真理。我觉得所谓的实体世界就存在于现象世界当中。
殊途事异。亚里士多德成为科学家的鼻祖,在现象世界里研究现象世界的本质;而柏拉图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他的高度在于世界背后的世界,存在之先的存在。
有人说,整个欧洲的哲学史都是为柏拉图的哲学在做注脚而已。
柏拉图的伟大之处是他认为可以用纯逻辑的方式来认知真理,混沌大学称之为“以理明道”。
走进理念世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叙述道: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接下来,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和同伴们的什么吗?
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故事。洞穴中的囚徒“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人只有从自身的局限性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每一次新的发现总是伴随着认识的改变。
- 首先,他将会看到火光和那些事物;
- 其次,他会发现太阳和太阳下的事物。
洞穴喻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在这一比喻中,至善理念被看作是照亮一切而自身不被照亮者。而要达到关于这一理念的知识,心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转向,从影子到物,到火光,再到洞穴外的物,最后转向太阳。
世界的终极存在被看作那照亮万有的终极之善。没有光一切皆不可见,而没有“善的理念”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光的世界。而灵魂的转向与个人从意见、现象之中获得解放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
《理念世界》将与你一道,从柏拉图的精密逻辑这一脉继续追踪,探寻最纯粹的古希腊哲学。
解读理念世界
我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件美好的作品,实现人生的救赎和超越,这就是我此生的意义和目的。创造者要点在于How,而不是What,即你做事情的状态比你做的事本身更重要。
————李善友《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课程主任孔银璐这样说:“《理念世界》是一门非常有能量的课程,尤其是在线下的场域中。凡是参加过线下课程的同学,都会有这种感受:课程的三天,感受到久违的宁静与平和,又重新做回了自己,也发现了尚未了解的自己。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种身心安定的感觉十分难得,在善友教授和同学们共同创造的场域中,同频共振、临在当下。”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竞赛,一边是由于技术发展带领人们不断向奇点逼近,另一边则是人类不断回归本性与人文,与源头链接。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所有被定义的伟大,其实在发生的过程中都是极简的,极端的坚持、简单的临在。
善友教授说,“我的课是我的命。”悬命在此,希望你不仅关注内容本身,也关注内容背后的韵味和旋律,就像音乐一样,唤起你内心深处的深刻共鸣和反思,获得的回报也会是全方位的。
当然,这种状态的保持需要同学们在课后持续努力,混沌大学也会陪伴大家一直创造生命的美好。
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非其他;生命就在当下,而非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