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电影黑客帝国的想象力打动时,你有没有想到一本叫做《失控》的书竟然是主创人员的必读书;当你在汹涌的互联网思维颠覆一切的大潮里暗自思腹时,有没有想到一本叫做心惊既新规则的书,竟然是风险投资人是枕边书,凯文凯利(KK)就是这两本书的作者。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均写作于月20年前,今天让我们畅谈KK。
为什么像KK一样理解KK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KK,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KK,或者说KK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他的人生阅历他的差别到底在那里。
KK的一个自我标签是游侠,不愿意被任何的组织或者大公司的条条框框所框住,习惯于或者比较擅长于跳出来看。大部分人和KK的差别就在于我们被很多身份或者说是很多职业或者说我们的人生决策所束缚住,所以我们在理解KK的时候其实挺重要的一个秘诀就是像他一样能够跳出几个角色。
本次活动我们将像KK一样,从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去解读KK和他的作品。主要是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
KK其人
1952年出生于美国的斌西法尼亚州,大概是他19岁在路罗德岛大学学习了一年然后就退学了,作为独立摄影师开始游离亚洲各国,在比较早的时候也来到中国一些很偏僻的地方,这让他体会到远离技术的生活。
1984年他就开始任全球概览的编辑和发行人,被乔布斯的评价非常高,实际上全球概览这本杂志确实影响了很多人。
1985年他就联合发行了旧金山黑客大会,影响非常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KK会有这样的觉悟和动力去办这么一个大会,黑客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旧金山黑客大会非常牛的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之后蔓延生长枝繁叶茂,开到了世界各地,传播了不仅是黑客文化KK文化这样虚的东西,而且更大程度上实际上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是在黑客文化这个哺育下去滋生的,以至于Facebook他内部的文化就是黑客文化。所以大家可以想像KK他确实是在技术哲学在黑客文化,在数字化革命的大潮中他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呐喊者。
1992年他就创办了连线杂志,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比较牛的技术报道,都是从连线杂志开始。
1994年他完成了《失控》这本书,大部分人看不懂,所以几十年来他一直不为人知,后来我们越来越熟悉他了,包括看他演讲,还有他来中国跟马化腾,包括马上到研习社给大家讲课,所以就比较熟悉了。
极客思维
极客的思维方式是简化,我想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创办之前做了蓝盒子来卖,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偷打电话的。把这个小东西接到电话线里面,不会让主控的大机器认为你是一个负责控制中间的机器,就相当于你进了后台,可以随便向全世界打电话。乔布斯对这件事的回忆非常有极客色彩,他就说如果没有蓝盒子,也许就没有苹果公司,我们当时只是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蓝盒子,把它接入了一个APIP庞大的通信系统,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蓝盒子,却可以控制一个巨大的系统,从而使得这个巨大的电信系统能够为我所用。这说明技术是可以商业化的,包括后来的IPOD、IPHONE、IPAD还有个人电脑,其实都是个人设备,但是可以在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放大下,实际上这些个人的设备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思想其实KK的书里也有。我们可以聚焦关注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对于现在社会来说,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极客能走出自己的路,一方面是他可能有具体的东西做到比别人更好,十倍速的提升,然后,通过很多东西简单构成的复杂,其实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全球概览杂志,提到KK提到数字乌托邦中反应的二战之后的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全球概览这本杂志。在创办这个杂志的时候,他认为有两个东西是很重要的。第一他说理解全球系统,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想到了有一本书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序言里说,汽车修理工为什么能把车修好,而我们不能?因为修理工知道汽车运行的总体原理,他知道一个系统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第二他觉得对的工具很重要,此处的工具跟传统中国人的工具是不太一样的。工具是什么?好像踩高跷,你本来身高一米八,踩了高跷你三米八,它可能是一个延长,也可能是一个杠杆。但是,其实工具他反过来塑造了你,影响了你的行为方式。比如,你是在电脑上做幻灯片,还是抛弃电脑拿纸笔写下想法,这可能就是两种表达的工具,但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思想的质量,包括你表达的这种结构。
第三个故事就是《失控》,失控这本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他关注的层面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所以他叫做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当他去考察这么高级别的这么一个,做这个级别观察的时候,他实际上是从复杂系统中要找共性,所以失控这本书里面看到的和机器人群体,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然后像分权也是一个复杂系统等等。实际上他是在用这些小的复杂系统去推测或者说去探究宏观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最终得到这个。他最后一章提出的造物九律,我觉得是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能稳定进化的一个系统所应该具备的。
文艺青年篇
KK无疑也是文艺青年,因为他写的人物关怀。这种人物关怀在他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中能够表现出来。
提到文艺青年,其实就不得不说文艺复兴。下边这个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代表的建筑,右边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一个建筑,这两个建筑有什么差别? 文艺复兴之前,最宏伟的建筑是宗教建筑而所有的宗教建筑它的顶都是尖尖,高耸入云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它的建筑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大圆顶,而且在圆顶内部有非常漂亮的壁画。那为什么呢?因为文艺复兴之前的教堂之所以要把顶子修的那么高,是因为对神的敬畏,是希望这个教堂的顶是高越尖就好像越接近上帝。文艺复兴本质是什么?他重塑了人的价值。在文艺复兴之前神是无所不能的、强大的、强悍的或者说是是远远超越人类智慧的。而人就在这个空间里,人被逼到了一个很小的空间。所以文艺复兴整个的前后,实际上是在人和神的二元的空间结构里面,给人顶出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所以人们才开始动脑子,就认认真真去重新追问这个世界本元的一些问题。现在颠覆各种各样,我觉得我们要新的时代高度上,或者说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新的文化环境中重新去思考那些本来的问题,才有可能迎来我们每一个人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文艺复兴。
《科技想要什么》这本书其实是更往前拓展了一个东西,书名就很有意思,科技想要什么? KK的观点是,科技实际上就是我们人创造出所有的东西就是科技,什么钻木取火这都是技术,而人造物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物种,为什么?其实就是可以看看几张图就能够感觉到。首先上面这张图关于运输。马车是运输,飞机也是运输,就是从A到B。运输技术在过去的300年里面是怎么样发展?马变成了汽车,从马到汽车这是颠覆性创新,汽车到了一定程度又产生了火车,火车就会变成飞机,有喷气式飞机,导弹,飞船。后面可能还有我们在太空旅行的那种飞的特别快的那种。在这张图我们看到了,从单个技术来看,它是有一个快速地一个增长,汽车开始跑的很慢,比马还要慢,这是曲线的起点,这也是KK所说的,创新都是从边缘发生的,而且发生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丑的不得了,差的不得了,比原先的还要差。但是他很快就越过了马的速度,在越过了马的速度之后它发展了可能50年、70年之后呢,其实也很快进入了瓶颈,它的曲线就变平了。在曲线变平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技术产生,这个新的技术就是这是火车飞机,新的技术又是在开始的比传统技术还要差,但很快就飞跃了。所以当我们考察运输技术时,不是单独地去看汽车或者马,我们想的办法都是运输技术,如果你把所有的运输技术统一在一块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包罗线,看这个包罗线,你就能够看到运输技术这个技术本身进化的模式。所以《科技想要什么》中,KK概括上面这张图,就是作为S形曲线。技术和技术之间是有替代性的,就像接力棒一样,会忠实地去遵循不断往上生长,不断地往前走。这种感觉就特别像是一个物种,这个物种在不停地前进。
KK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挺明显地表达了一个大的人文情怀,要不然他不会去思考人和人造物之间的关系。他一直在场,一直在观察,一直在守着他自己的本分。他给中国人年轻人曾经说过人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好别人教给你的事,第二阶段是做好你想做的事,第三阶段是做没有人比你能做得更好的事。也许KK到后来真的到了第三个阶段,这也是他坚持的原因。
商业英雄篇
最后说一下商业英雄篇,主要是宏观和微观。
我以前说,钱就像路边草,好多人一听这话就揍我,找打。但是这个话我没有说后半句:钱就像路边草,关键是你要知道路在哪,还知道路边在哪,才知道哪里的路边可以长草。理解全球系统你得知道路是怎么走的,你才能知道哪里是边。可能具体说你能不能拔到草,这个路边的草你能不能拔到,可能有我们能力的问题,资源的问题,运气的问题,还有就是旁边有没有更凶狠的人跟你抢这个草,总体来说我觉得搞明白路还是挺重要的。我想大家进研习社,学习和探究,是在找路,争取越走越宽。
宏观来看就是一张网,就是这张网在日复一日地传输和协调,我们彼此的观念,利益所在还有我们的欲望。实在不行了就打仗,打仗其实也是一种网络行为,很多东西都会碰撞,形式是真的。
微观上我觉得就是我们就是一个人,右边是MIT的媒体实验室,他们用的一个小人,他们就用这个小人来形象地比喻大脑皮层地能力,因为我们经常使用双手,对双手对对应的触觉,还有大脑皮层是很飞跃的,能力很强的。所以这个手就画的大一些,就代表这方面大脑的能力会强,或者说感知力。然后他画了一个大舌头,其实躯体是比较差,脚也很强。整体感官能力很强。但实际上他会发生异化的,比如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小人就变了,就是下面这个。这个小孩就变成了眼睛特大,因为整个地球的信息实际上被压缩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其实我们视觉的这个小人来说,视觉能力很强。因为大部分信息是从视觉进来的,还有一个小小的耳朵,然后又很大的手指,因为你要触摸。坦白说我们从屏幕获得的信息,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从其他地方获得的信息。
从个体的程度来说,我们实际上要变成智能互联设备,从职能团队要变成智能互联设备,从整个企业来说你在行业里,在消费者从整个构成的所谓价值网络,实际上也要变成一个智能互联设备。那么一个智能互联设备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物理部件,就是机械和电子零件。再来就是智能部件,比如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村粗装置,控制装置,软件。还有就是联接部件,比如有的车已经内置了可以插一个联通4G,中国移动4G的SIM卡,有的讲究一进车手机跟被就联起来了,蓝牙,无线协议。这样一看,其实我们从车的角度就能感觉到,如果一个车只有物理部件,现在肯定是没人买。如果你有联接部件,那可能就是,大家会觉得这个附加值在增加。智能手机,我们原来的就是物理部件,能打电话。联接部件什么概念?你这个东西能不能上网,一旦你说这个手机能上网,就不一样了。谷歌的前CEO斯密特曾经说过,一切东西要要联网,不联网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互联网说的也就是这件,这就是智能部件会给物理部件赋予更大的价值,联接部件会给智能部件给予更大的价值。而且特别棒的是,如果按照我们《失控》里面讲的话,联接是可以给大家带来智能的进化。
我们可以看一看,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想有饭吃,首先可能原来干的那些活大部分都是物理物件,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可能是智能部件。总后就是联接部件,我倒觉得现在联接是个挺大的问题。比如说所谓跨界的问题,是不是把对方的精髓能真吃的到,或者说设计师跟电气工程师是不是能够联接。还有所谓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我觉得现在联接是个很大问题,很大成分就是我们这个人群和人群之间没有一个协议,没有一个共同通讯的一个协议。
最后说说世界观,乔布斯逝世之后我有六次演讲,我在第一次演讲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说,苹果的股票可能可以买,然后到最后一次演讲的时候我就问在场的人,谁听我第一次演讲谁买了苹果的股票,现场只有两个人举手,基本上就是在四百美金左右的时候到最后一次演讲的时候到了580美元。大概有20%-30%的利润。这个判断来自于什么?我觉得就是来自于世界观,所以我想就是在看KK和我们解读KK的时候,好多人觉得是不明觉厉,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是给我们一种启发,这种启发就是KK所瞄准的就是超级复杂型的这么一个系统应该怎么弄的。这种教育我觉得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都是非常缺乏的。